《论语下酒》13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文质彬彬文明君子儒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39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唐朝著名诗人郑谷有诗《读李白集》:
“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
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
文曲星与酒旗星集中于一人,那人就是李白。然李白为君子乎?《论语》标准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是指言词华丽,这里还含有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还是简单翻译成白话文吧——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其实,“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实际上,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互为补充,互为转化,互为发展。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孔子的文质思想已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教导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指郊外,指乡下人。“史”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史书,一是指史官,两种说法意思相似。“质多于文,则如野人(乡下人)”。野人(乡下人)有很好的本质,有孝悌忠信的基本品德,但他们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朴素无华,看起来有时比较粗鄙,不虚浮、不虚伪。
“文胜质则史”,在春秋时代里,除了有少数的史官讲究诚信外,大部分的史官没有诚信,他们诚信不足,歪曲历史。他们舞文弄墨,注重做好表面文章,但在本质上没有真诚,记载历史随心所欲,缺乏历史的真实感与时代感。于是,史书记录非常精彩,对历史事件进行戏说,并增添了很多渲染成分,以致历史流于不真实,不可信。也就是说所谓“史”,就是“文”多于“质”,内中掺杂了大量的虚伪、不诚、失真的味道。
针对“文”与“质”的矛盾问题,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思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指“文”与“质”、表面与本质、外在与内在等范畴必须要互相统一、互相依存、互相平衡、互相转化。“彬彬”是一种和谐的融合之相,是一种统一与平衡均衡交融。具体到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文质彬彬,那么他的言行既文雅又真实,他的内心与外在既统一又和融,这才是合乎中道,才能够被人称为“君子”。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品性、本质非常重要,但是光有品性、本质而不学文也不行。君子内心要有敬畏感,于是他就在外在里表现出知书达理、讲究礼仪、进退自如、应对自然、言语文明、彰显文采……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注重自己的世界观改造,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共产主义思想与品质的修炼与培养……一句话,就是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当然,这与孔子的君子要求有点相同,但并不完全吻合,况且君子的标准要远远高于“四有”新人。
当然,“四有”新人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应该有自己的素质。这种素质的高低与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就和进步。在当今中国,我们都有“中国梦”,这个梦做得如何,公民的素质决定一切。尽管我们现在倡导的一些“正能量”要求还远远未达到“君子”标准,但在与一般公民层次相适应的“文质彬彬”还是应该做到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相应的“文”来配合与衬托相应的“质”。事实上,过高地要求普通公民人人成为君子是不现实的。公民也可分为“君子公民”与“小人公民”,正像儒人也可以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自己相应的层级里达到“文质彬彬”,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难题。
要注意,“文”“质”不可以相胜,这就是文质彬彬。“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虽有其“文”,有何意义?与其“文”胜“质”,倒不如“质”胜“文”。“质”胜“文”的人,内心纯朴,老实厚道,还能继续深造成为君子。要是“文”胜而至于灭“质”,那这个人就已经变得浮华虚伪了,思想上、心理中已经受了很多污染,可能没办法再给他进行调教。(当然,也不能说没办法,那可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洗涤垢污,肃清影响,再让他的心慢慢地变得真诚起来,进而在质地上去大力去培养他。)
“文”与“质”犹如树根与茎枝花叶,皆是一团生机。文质彬彬,生机焕彩。文质相容,犹如君子;彬彬相克,是为野史。质成文衰,尤为可训;文胜质败,虚假君子。
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