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36孟之反不伐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孟之反鲁国推诿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36
孟之反不伐
范仲淹有词《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思霜满地,雁去落日稀,惟忧天下事,乐在功不器。不矜不伐,君子品格,还是喝口酒,看看《论语》中的孟子返:
子曰:“孟子返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子返是鲁国的大夫。鲁哀公十一年,鲁国有难,在与齐国作战的时候,孟子返为统帅之一,孔子学生冉有也参加了战斗,并成为统帅。在公元前484年那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孟子返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孔子说:“孟子返不喜欢夸耀自己。在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在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孟子返有功而不伐不矜。所谓不伐,就是不宣扬。所谓不矜,就是不骄矜。“矜”是自以为高明;“伐”则因为有功、有才,而自我夸耀。孟子返在打败仗时“奔而殿”,也就是说撤退时他走在最后,垫底拒敌掩护,帮助自己的军队顺利撤退。孟子返由前方撤退,快要进到自己的城门时,他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赶快超到队伍的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他说,并不是我的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是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
孟子返为何要这样做?
孔子认为:像孟子返修养到这种程度的人,真是了不起。孟子返这样做,原因有二:
第一点,孟子返不伐,就是不想争功,怕影响队伍的战斗力。
孟子返在兵败的时候殿后,继续抵抗敌军,掩护军队后退。这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理应会受到国人的称赞,但是孟之反不邀功,不居功。等到回到国内将入国门时,就“策其马”,然后告诉国人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就是这个“策其马”的动作,孟子返向国人表明了自己没什么功劳,以前的殿后都是马跑不快造成的,并非自己有意去殿后。孟子返不自夸、不邀功,这是一种美德。
孟子返的表现是有其内在修养决定的,透过这个现象,我们也可以知道鲁国当时国内复杂的人事问题,孟子返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用自谦之行动来免除同事之间彼此的嫉妒。
历史上每一场战争下来,将军们往往抢功夺利,为了争功搞得脸红脖子粗,同事之间往往因此变成仇人与冤家,极大地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尤其在清朝,有些人夺取了功劳,还把过错推给别人,由此引起内部的不平。皇帝往往也是采用平衡术,很难一碗水端平。例如,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由诸将争功所致。
第二点,孟子返不矜,就是保持自谦,怕影响队伍的团结力。
《论语》所以要把这一段编入,乃是借孟子返的不矜不伐,反映出春秋时代人事纷争之乱的可怕。为了保持军队和国家内部的团结,站在国家的利益上,孟子返不矜,保持自谦和低调,目的就是不影响团结。在团结问题上,孟子返高风亮节,值得称道。
实际上,人事纷争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大多数人往往都要围绕着名利两字,争风吃醋,拉帮结派,划分阵营,瓜分功劳。孟子返善于立身自处,不但自己不居功,而且还免除了同事之间无谓的妒忌,以免损及国家利益与内部团结。
古人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像李陵与苏武的故事便是如此。当时李陵孤军作战,友军各怀忌心不来相救,因此被逼到投降了。司马迁为这件事向汉武帝力争,他说李陵之投降是被逼的。友军嫉妒他,不支援他,他一人带了五千士兵,孤军深入绝域,最后拚得剩下十余个人,还在奋勇拒敌,这怎么能责怪他呢?可是,汉武帝大发脾气,让司马迁受了宫刑。后来苏武回来,就写信劝李陵回来,李陵回信说,叫我怎么回去呢?我回去以后,那些专门根据人事法规办案的人,挑剔得没完没了。前方作战受苦,回来碰到那些自以为懂法的专家在鸡蛋里挑骨头,这叫人怎么受得了?正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便是此意。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