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35澹台灭明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规矩礼节深刻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35
澹台灭明
高适写《营州歌》,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笔调精炼,豪放练达: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到了边塞,高适就能发现边塞的生活情趣:千钟不醉,十岁骑马,牧猎骑射,皮裘蒙茸,好一幅边塞风情图。到了武城,子游能否发现和找到人才为国服务,这也是一个武城县令的职责所在。《论语》专门记载了武城县令子游的事迹: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意思就是说: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发现和找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先粗略地介绍一下子游:
子游(公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后受颜氏之儒曾子排挤而被迫离开鲁国,是南方之孔子学说的传播者。子游的儒学思想曾为历代人们所推崇。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本章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了他对举贤才的重视。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十分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客观上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澹台灭明(公元前512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39岁,孔门72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
澹台灭明到底有什么贤德?子游简略地举出两个例子:
第一,“行不由径”。
澹台灭明走路的时候,行不由径。在古代周朝实行井田制,就是一块大田当中划出九个方块,刚好划出一个“井”字,每一块大约是一百亩,九个方块就是九百亩。井田的中间那一块是国家的公田,外面八块是私田。是在井田以外的走道叫做“路”,里头的那个“井”字小路,叫做“径”。按照周礼,除了田的主人或者为了耕种井田,一般的人走路不能跑到私田里头。要是路过那个地方,你一定要走外面的“路”,而不能走进里头的“径”。也就是说,走路要走大道,不能抄小路、走捷径,因为这是不合礼的。澹台灭明“行不由径”,说明了真的很懂礼,很守规矩,只在路上走,不在径上走。要知道,到了春秋时期的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周朝周公制礼八百年的礼的条文虽在,可是基本没什么人还在遵守。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谁都想贪方便,走快捷方式,唯有澹台灭明依然守着周礼,确实是很难得。由此可以证明澹台灭明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人,重礼守戒,不会胡来。所以子游赞赏他、推荐他。
第二,公私分明。
澹台灭明与子游是同门师兄弟,共同跟着孔子学习。子游说,“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做官后,如果不是公事,澹台灭明不会去造访子游。“偃之室”,就是子游的住所。这就是说,澹台灭明是一个很守本分的人,公私分明。人守本分,品行就端正。澹台灭明绝对不会有丝毫的攀缘企图,也不会因为跟子游是同门师兄弟,就借着这个关系为自己办点什么事,公是公,私是私,绝不会假公济私,绝不会营私舞弊。要知道,现在的人都很兴拉关系,还美其名曰:“情商”。很多人有私心,非常愿意与政府官员有关系,看中的就是官员手中的权力,并想借用这个权力为己谋私利。但是,澹台灭明从来没这么做,廉洁奉公、无畏无私,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尽管子游说了两点,但澹台灭明的人品与才学是有目共睹的。仅仅从子游的两点,我们已经看到了澹台灭明的人格光辉。对于现代人来说,能够真正守规矩、懂礼节,公私分明,不搞庸俗的人际关系,不搞钱权交易、钱色交易、权色交易,这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品质了,也可谓是现代社会的“真君子”了!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一下,澹台灭明投师于孔子还有一段小故事。澹台灭明长相很丑陋,也许是丑陋得太厉害了,孔子见到他后心中不愿意收他做徒弟。因为澹台灭明形像不好,有玷辱师门。问题是,孔子曾对别人说过,“有教无类”,无奈之下还是违心地将其收为弟子。后来孔子发现澹台灭明的品德非常高尚,感到自己以貌取人真不应该。所以,孔子非常感慨地说了自己的过失:“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宰予能言善道,因为言语讲得多,有时候未必是真实。孔子一开始比较喜欢听他讲,也很信他,所以以言取人,结果他还是犯了错过。《论语》里面有“宰予昼寝”的记载,孔子就很严厉地批评了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子羽就是澹台灭明,孔子对澹台灭明以貌取人也是一个过失,为此孔子自己进行了检点。
真的,子游看问题很深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不是一个本分、稳重的人,一个老实、厚道的人,一个守规矩、懂礼节的人,一个信得过的、靠得住的人。果然不出子游所料,澹台灭明真的成为一代孔门大儒与高才。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