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34君子儒,小人儒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君子儒小人儒追求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34
君子儒,小人儒
张谔重阳登高醉酒,随手写下《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在弄清这两个名词之前,也可以简单翻译一下——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两个新名词,却没有给出它们的具体概念,因而我们也很难分清两者的区别。不过,按照孔子的儒家思想来分析和总结,“君子儒”应该是君子式儒者,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是小人式儒者,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子夏(公元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为“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里,子夏和子游一样擅长于文学。子夏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继孔子之后,成为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在《论语》中,保留了子夏许多著名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所谓“儒”,在中国,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甲骨文中就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可见在那个时代,儒已是高贵的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另有一种说法,将“儒”通“濡”,特指学习以先王之道浸润其身的人。孔子在这里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意思是: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这“儒”是指受教于孔子而从事《诗》《书》《礼》《乐》之学的术士,也即墨子所谓“儒士”。
要说“君子儒”与“小人儒”之辨,就得先了解“君子”与“小人”之辨,为此孔子曾留下了许多名言,诸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求诸己,人小求诸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划分“君子”与“小人”,那么,对于“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里有两个方面就是焦点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君子儒”应以义为上。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儒应以义为上。孔子最重视“义”“利”之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孔子看来,“君子儒”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喻于义”行为方式。孟子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可以被看作是对“君子儒”行为方式的经典定义。另外,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实际上,孔子早有与之相似的名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和“杀身以成仁”表达了孔孟儒家的同一种人生价值观,即面临生死抉择时应当选择道德生命而舍弃自然生命。君子儒有理想、有道德、有仁义、有担当。
第二,“君子儒”谋道不谋食。
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生命是通过“谋道”而获得的,故崇尚道德生命的君子是“谋道不谋食”的。所谓“君子儒”,就是以“谋道”为理想与志业的君子。孔子之告诫子夏“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教导他的学生不要为“谋食”,而要为“谋道”而从事学术。孔子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就是:对“谋道”的君子来说,他们所担心的是得不到道,而不是得不到财。即使为谋食去耕田,也不免乎挨饿,而从事“谋道”的学术,却能得到俸禄。孔子这个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为:“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掌握了这两个主要特点,我们也就能够比较清晰地分别“君子儒”与“小人儒”了。所谓“君子儒”,是指懂得大道、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比如,宋朝名将种世衡就是一位坚持正义、道德感人、不因情废理的君子儒。所谓“小人儒”则是小人式儒者,是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儒。
实际上,孔子所谓的“君子儒”,应是指享受官府俸禄待遇而以“谋道”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换言之,“君子儒”所从事的学术是属于“官学”。然则,“小人儒”应是指与官员没有交流关系从而只能通过诸如耕种之类的营生活动来活自己的民间学者,他们虽然也从事《诗》《书》《礼》《乐》之学,但是因其不享受官府俸禄待遇,故其学属于“私学”而非“官学”。另外,从孟子以及子夏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话来看,似乎孔子是主张“君子儒”应来自于优秀的官员,而官员应来自于“君子儒”中的优秀者。官员与“君子儒”之间的这种对流关系,使官府应该像对待官员一样给予“君子儒”一定的俸禄,使“君子儒”能衣食无忧地专心于“谋道”的学问。总之,“小人儒”是一批没有道德理想的俗儒,而“君子儒”是一批有道德理想的雅儒。
对于“君子儒”与“小人儒”,历史上也有漫长的纷争。早期儒家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荀况就曾在著作中提到过。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荀子认为:“弟佗其冠,衶禅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荀子在文中所说的“贱儒”,相当于《论语》里所说的“小人儒”。荀子的大意是说:
把帽子戴得歪歪斜斜的,说起话来却平淡无味,还要故意学着圣人禹、舜的样子,这是像子张这样的贱儒所为;衣冠穿得很整齐,神情很庄重,却装出谦虚的样子整日不说话,这是像子夏这样的贱儒所为;懒惰而又胆小怕事,没有廉耻之感却又贪吃贪喝,并且借口说君子本来就不用劳动,这是像子游这样的贱儒所为。
荀子为什么要这样抨击“贱儒”呢?这牵扯到儒家流派之争。孔子死后,“儒分为八”,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力。荀子借用《论语》中“小人儒”的概念批判其他流派,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他们所信奉的学说理论,而是着力指责他们未能体现孔子儒学的真精神,批判他们对孔子儒学的歪曲和背离。保守地说,荀子的说法可能与孔子的本意有所差别,但对我们理解“君子儒”、“小人儒”还是有所帮助的。
明代著名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专门界定了“君子儒”和“小人儒”:所谓“君子儒”,“其学道固犹夫人也,但其心专务为己,不求人知,理有未明,便着实去讲求,德有未修,便着实去体验,都只在自己身心上用力,而略无干禄为名之心”,而“小人儒”则是“其学道亦犹夫人也,但其心专是为人,不肯务实,知得一理,便要人称之以为知,行得一事便要人誉之以为能,都只在外面矫饰而无近里着己之学”。简单说,就是“君子儒”专心修己,而“小人儒”则是半桶水晃荡,致力于求名求利。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套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儒”也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古今皆然。“君子儒”当然是极少数,不过不管是真成了“君子儒”还是装作自己是“君子儒”,最起码的一点,“君子儒”是读书人应有的追求方向啊!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