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32贤哉颜回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颜回忧乐富贵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32
贤哉颜回
人生百年,对酒当歌。陶渊明有饮酒诗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庄子有“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之叹,陶令有“持此欲何成”“欲何持此成”之说。在失道的世界里,在有限的人生里,如何找回失去的“道”以及失去的“真”,就是一种寻找遗失心境的美好与快乐。与陶渊明一起喝酒,接着翻翻《论语》,去看看贤者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广泛流传,不容特别解释。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上一章讲“伯牛有疾”,说的就是命与病;这一章讲颜回“不改其乐”,说的就是贫与乐,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两者都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是疾病缠身、生活困顿也要为自己增添正能量:振奋精神、自得其乐。
孔子在这里盛赞颜回,连说了两次“贤哉回也”,说颜回是真正的大贤——“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用竹子编的小篓代替饭碗,拿个葫芦瓢到缸里舀一勺水来喝,住在陋巷里,过着简单又清俭的生活。尽管如此,颜回不堪其忧,不改其乐。
据《韩诗外传》叙述,颜回家“尚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四十亩”还是有一些薄田可以勉强维持生计。颜回本来可以出仕做官,过着富裕的生活。因为好学,颜回不像子路、子贡、冉求那样出来做官。颜回始终追随着孔夫子,没有离开半步。在颜回眼中,一点也不在乎做官,也不在乎过着贫穷而简陋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颜回不改其心,他不改其贫,不改其穷,不改其乐。
颜回不改者,源于好学,根在初心。本来赤心,本来贫穷,本来即乐;今仍赤心,今仍贫穷,今仍乐道。不改其乐,君子圣人;颜回不改,其心得道。颜回贫而乐者,乐有所得,非乐贫也,乃乐道也。颜回本心在于乐道,而不在乎贫贱富贵——贫也能得道,富也能得道。于是颜回不改,“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他乐的不是贫富而是得道,正如孔夫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颜回之乐,最重要的要放下身外之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了这一切,才有可能入道。要体会颜回之乐,一定要像颜回那样得道才行。
颜回之乐不在箪瓢陋巷,亦不离箪瓢陋巷。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这是外界的境界。颜回之乐不是依赖这个境界。如果是依靠这个境界才得到的乐,那说明颜回还是没放下。如果我们机械地学颜回的箪瓢陋巷,故意住在那个山林野外罕无人烟的地方,学着那种清高样子,那最多只是学个样子而已,没有真正学到颜回之乐,因为我们的心还住在这个境界当中。而颜回之乐是心性中自然涌出来的真乐,与外面境界没有关系。
心随境转,不是真乐。乐不在境,亦不离境。妄心得妄乐,真心得真乐。妄心常变,从妄心里生的乐与妄心一样会千变万化。真心一样,永恒不变,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本不动摇,本自清净,由真心产生的乐才叫真乐。真乐不变,真乐长乐;真乐永恒,真乐永乐。
真心在哪儿?既不能在境界以外找真心,真心与境界和合为一;又不能把境界本身作为心的代表,真心依存境界当中,根本没有离开境界。箪瓢陋巷是颜回的境界,境界也不离心,心也不离境,心境一如。颜回证得了心,于是在什么境界中他都乐。处在箪瓢陋巷的境界当中,他能在此得到真乐。处在像子贡那样大富大贵的境界,那大富大贵就是颜回的真乐处。
贤哉颜回,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颜回的“忧”不是为自己,因为在他的心中已经放下了自己,他的忧乐就是范仲淹所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贤哉颜回,圣哉颜回!!
2017101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