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31伯牛之疾

(2021-08-03 05:32:15)
标签:

孔子

论语下酒

伯牛有疾

隔离

荣启期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31

伯牛之疾

《论语下酒》131伯牛之疾


昔日,司马迁为“天道不亲,常与善人”疑惑不解;今日,陶渊明一首饮酒歌为其解惑答疑,这是饮酒歌之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荣启期有三乐,“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由哉?”陶渊明甘于贫穷,安于寂寞,隐居不仕,顺应自然——这,也许就是他所理解的命吧?对于命,孔子的态度如何?还是看看《论语》吧: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简单翻译一下:学生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好人怎么会得上这样的病啊,这样的好人怎么会得上这样的病啊!”

对于这段,批林批孔时批得较为深入。一是,批判孔子宣扬天命论;二是,从孔子不进房间,只从窗外握伯牛之手,就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没有无产阶级感情,虚伪自私,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管怎么批,反正孔老二不是好东西,正像当时我们唱的歌那样:“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还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搞诡计……”

历史在前进,我们再复礼。

孔子的弟子伯牛,《论语下酒》131伯牛之疾他的名字叫冉耕,约公元前544年生,亡日不详。伯牛,史称冉伯牛或冉子,是春秋时期著名学者、孔子门徒,为“定陶三冉”之一。伯牛为人质朴,擅长待人接物,官至中都宰,有“恽侯”“东平公”“恽公”“先贤冉子”等封号。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回、闵子蹇并称,后因恶疾早逝。

《论语》记述了伯牛得了一个无法治疗的恶疾,孔子前往慰问。也许伯牛染上的恶疾有传染性,伯牛的家人不愿意让孔子进入病人的屋里去看望病人。孔子不得不隔着墙壁,从窗口去见伯牛。孔子从窗口握住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对于“亡”,这里有两种讲法:一是当作丧亡;二是,亡作“无”讲,就是“无之”,也就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意思。不论用哪一种讲法,孔子的话可以这样解释:“这么好的人,怎么会患这么样的恶病?难道是天命吗?这样的好人怎么会得上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怎么会得上这样的病啊!”这里,我们还是要评判一下两个问题,尽管这两个问题在批林批孔时就留下的。

首先,孔子的“天命”

天命论是一种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的思想观念,其中包含人类最早的环境观,它产生和盛行于古代社会。它认为自然变化、社会运行和人的命运被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人必须而且只能屈服和顺从它。人们对孔子“天命”的看法,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说孔子的天命观具有命定论的色彩,另一说则是孔子将“天命”视作整个客观世界的规律,既包括自然界的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实际上,这两者在孔子的思想中兼而有之,这也是孔子矛盾思想的一种反应,并进而导致了孔子对待“天命”的根本态度是——“敬而远之”。

一方面,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三畏”之中,孔子将“畏天命”列于首位,表现出他对于上天是始终持以一种恭敬的心态,实在不敢对之有丝毫怠慢。这主要是因为孔子认为“天”具有一定的超凡能力,他相信“天”的意志能够决定事之成败吉凶祸福等。所以他讲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自信自己是受命于天的,上天将传播周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交给了他。同时,孔子也十分注重维护上天的权威。另一方面,孔子还讲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这儿,天只成了“自然界一种运动流行,并不是超人之外,另有主宰”,“天命”也就自然成了一种宇宙社会发展的自然变化规律。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说认为“天命”是可知的,“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其实是很少说“天”和“命”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不语怪力乱神。”与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一样,孔子对于“天命”这一类“六合之外”的事物也采取“远之”的态度。相较于此,他更看重的是“六合之内”的人事。如果孔子是天志论者,那么伯牛有疾,孔子就不会说“命矣夫”;如果孔子是天命论者,那他也不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句话,孔子对于“天命”的观念是由于他对于宇宙以至于社会现象不能很好理解的缘故。天命观表现的其实是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对于彼岸世界“存而不论”,而明确追求此岸世界的现实生活,他思想的中心是“人”,重心是人的世俗生活和现实功利。在其天命观下,孔子的思想带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的政治目的和世俗倾向,都是面对现实、面向世俗世界的。

其次,“自牖执其手”,即隔窗握手问题

孔子“自牖执其手”是客观的,但其中的客观原因却是复杂的,与“阶级感情”联系起来可能是牵强附会的。一般有几种说法:

一是,伯牛尊孔。

孔子“自牖执其手”,这是因为伯牛在家里是以面君之礼来尊孔。伯牛对孔子欲像臣对君一样来行礼,孔子当然不敢当,因为这是违礼的。正因为伯牛以及家人对他非常的礼敬,孔子也就不敢入室,只能从窗口握着伯牛的手。这种说法没有什么根据,臆想的成分居多。

二是,伯牛恶病。

因为伯牛得了传染性的恶病,伯牛及其家人怕传染给孔子,于是就不让孔子进入病人的住房,只让他透过窗口去探视伯牛。孔子见到自己的学生,立即隔窗握手,以表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爱心。应该讲,这个是比较通情理的说法。

三是,伯牛有疾。

也有人认为,伯牛蒙受了不白之冤,孔子惜才,不顾世俗偏见,毅然决然地去看望、声援、支持自己的学生。《论语下酒》131伯牛之疾在古汉语里,“疾”和“病”是有很大区别的。“疾”是小病,无性命之庾,而“病”是重症,生命有一定的危险。《论语》只说伯牛有“疾”,孔子“自牖执其手”,并且在隔窗握手时还呼天唤地,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令人难解。孔子的这种奇异之举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伯牛非病,二是另有“恶疾”。

要知道,古人善恶观与今人有很多不同。古时的“恶疾”,并不一定是一种疾病,而是指人身精神或人格尊严方面的“不洁净”。有了这种“恶疾”,世俗社会就会将其摒弃于正人君子行列之外,而其社会活动也要受到种种限制。比如,女子“七出”中就有一条,即为恶疾。有恶疾的女人是“不洁净”的,不能祭祀。伯牛有疾,也许是真疾病,比如麻风病,皮肤病等;也许是受了不白之冤,身上“不洁净”,依照礼制需要与外界隔离(好像现代的隔离审查)。一句话,伯牛有疾,世人不容。孔子不能进入伯牛的房间,这不是孔子不想进,而是礼制条件不许可也。为了表明孔子对“伯牛有疾”的态度,孔子隔窗握手破旧礼,既是惜才之情的流露,也是支持声援的挑战。

此说虽好,但毕竟古代的“疾”“病”两字不是那样截然不同,“疾”“病”两字互有替代与混用,在古代文献中也时常可见。于是,伯牛得了传染病的说法较为可信,已经成为主流的说法。

 

 

20171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