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29于从政乎何有?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从政季康子果断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29
于从政乎何有?
这是雍陶的诗,名叫《到蜀后记途中经历》:
“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
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九十盘。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都好,酒熟辣子香。过蜀道,穿成都,上长安,去从政。从政苦,从政也乐,否则怎说“学而优则仕”,怎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到从政,《论语》有段记述: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叫做季孙肥,康是他的谥号。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季康子想从孔子处“挖人”,求孔子推荐学生给他。于是,孔子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子路)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子贡)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这段对话,还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呢!当时鲁国三家专权,季氏家族最大,也最有势力。孔子看不惯这三家专权,称这是违礼的,因为国君该有的权力已被大夫所控制了。孔子曾经希望迅速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扭转过来,以便让鲁国国君恢复原有的权利。于是,孔子实行了著名的“废都”行动,想堕掉这三家的都城。可惜这个计划失败了,孔子也只好离开鲁国,率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去了。后来,季康子把孔子请了回来,常常请教于孔子。季康子知道孔子手下能人不少,很想请孔子的几个学生来帮他做家臣,以治理他的家族,乃至治理国家。最后请了冉求做了他很得力的家臣。季康子在这里问孔子三个弟子怎么样,可不可以从政?孔子心里不太赞成弟子们去为季康子服务,只是赞叹他们优秀的方面,而对于从政问题,孔夫子没有给出一个正面回答,说了句不冷不热的话:“于从政乎何有?”
“于从政乎何有”,怎么来理解?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一是,直接肯定说。“何有者,有余力也”,意思就是没有难处,(他们)一定有充分的力量可以做到。二是,间接反问说。不能这样简单地理解“何有”,应该看成是孔子的反问:“你看看如何?有没有他用武之地?” 这两种说法,看来都有文字解释的依据,但是还是第二种说法较为符合时代背景以及孔子思想。
其实,在这里孔子不想正面回答季康子的问题,因为孔子并不希望自己的弟子去为季康子服务。既然季康子问到了,孔子也得做一个回答。所以孔子赞扬了三个弟子各有所长,但是并不做具体的推荐。为什么?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季康子违礼专权,目无国君。如果再让一些有才干的人去辅佐他,那不是为虎作伥吗?孔子念念不忘克己复礼,违礼的事情他既不会做,也不会去帮忙。在此,孔子用反问语气,对季康子的问题不作正面回答,也是比较契合孔子的基本思想与为人态度的。
应该说,为国推荐人才是孔子的基本职责,孔子培养人才就是为了建设国家、保卫国家、服务国家与人民——“学而优则仕”嘛!但是,孔子也一直主张“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这也许就是孔夫子的为仕之道的直接反映吧。
于从政乎何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子出仕,堂堂正正;君子处世,克己复礼;君子处事,灵活机动;君子初始,赤胆忠心!
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