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28三月不违仁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仁颜回一念有仁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28
三月不违仁
元稹怕酒醉,有《惧醉》诗:
“闻道秋来怯夜寒,不辞泥水为杯盘。
殷勤惧醉有深意,愁到醒时灯火阑。”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白话的意思很明白,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一直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能够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颜回做到了,其他人都做不到,其他人只能短时成仁。三月一时,天气一变。三月就是一个季度,季度变异,气候随之变异:由春转夏、由夏转秋、由秋转冬,由冬在转为春,一年过去,四季过去。一季不违,持之以恒;一年不变,持久不变。颜回能做到三月不违反仁,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到了仁。
仁的境界是孔夫子所崇尚的圣贤境界。颜回能够在三月内不变仁心,则说明心中的仁已经稳定,已经扎根,并开始生长、开花,进而走向结果。孔夫子观察颜回三个月,发现他在此期间心不违仁,言不为仁、行不违仁,就断定他已经做到了仁。
那么,包括孔夫子三千门徒在内的其它人,除了颜回以外,只是“日月至焉”,也就是暂时可以达到仁的境界。如果说颜回之仁持续有三月,那么其他人中有的可能只有一个月做到了仁;有的可能十天半个月做到仁;有的可能只能一天做到仁;有的甚至可能只能一念有仁。在这一月、半月、一日、一念之后又恢复麻木,进而不仁了。孔子从观察得意门生颜回仁的持续期间,进而判定他三个月不违仁,由此推知,“其终身弗畔也”,“畔”就是“叛”,就是“违反”。
孔子对颜回下此定论,是否武断,其依据是什么?。
有人质疑,孔子所察颜回之仁只是三月不变,那三月以后呢,变不变?坦率的说,这个质疑在理论上与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质疑有理,就去说孔夫子“偏爱”和“武断”。实事求是地说,对颜回,孔子是爱而不偏,断而不武。
第一,孔子相信自己,对颜回有自信。
颜回是个好学生。颜回好学决定了他对仁道有坚定的理想与追求目标,好学精神直接激励着他心装仁道,并为此坚定不移地走在光明之路上,百折不饶,努力奋进。事实上,颜回短暂的一生已经证明了他的仁心仁道已经扎根在心中,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尽管孔子观察期仅仅只有三月,但孔子相信颜回的品质优异,信任颜回的仁心永驻,所以,孔子对颜回有着充分的自信心,也对自己的观察、判断力坚信不疑。孔子相信颜回,也相信自己,于是就做出推理与判断:颜回三月不违仁,永远不违仁。
第二,孔子发现,一季成仁,天天成仁。一季成仁,天天成仁。
通过颜回与其他同学的观察与比较,孔子察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心中有仁,必须持续。只有像颜回那样“三月不违仁”,那么就有“三月不离仁”一季能成仁,仁心便稳定,三月不违仁,必定一生都不违仁。
第三,仁道之心,须臾难离。
《中庸》上说,道不可以须臾离开。仁就是道。颜子不违仁,也即不违道,即是“心不离道,道不离心”。颜子的境界时时刻刻都是这样:“心不离道,道不离心。”儒家所谓的“三达德”,就是“智、仁、勇”,都是道的反映。念念不忘仁,就能走进道,三月不违仁,功夫连成片,仁道不间断,就是不违仁。如此坚持连续不断,道始能成。仁心不间断,就是道不须臾离,也就是“心不离道,道不离心”,这样才能像颜回一样进入道的境界,达成终身成就。
由此可见,孔子的推断是有事实根据与理论依据的,更重要的孔子的推断是建立在实践验证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它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论断。
颜回三月期,其余日月至。这里的“日月至”,表面上可以看成修道为仁的连续时间短,一念、一日、一月。如果连续时间不到三月,不可判定终身为仁。另外,也可以将其理解成努力的功课。紧紧抓住一念、一日、一月,念复一念,一念一念,念念不忘仁;日复一日,一日一日,日日不违仁,月复一月,一月一月,月月记念仁。要不断地保持着仁的状态,不断地行走在道的路上,而且要在保持仁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道的高度,以期不断接近,乃至达到颜回的境界。
要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