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27

(2021-06-17 03:56:00)
标签:

孔子

论语

牺牲

贤才

朱熹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27

 

骍且角,山川其舍?

 《论语下酒》127

 

这是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酒辞李副使,豪情一曲冲云霄——送君送到大路上,君的恩情永不忘,唯有牺牲多壮志,山川其舍红牛狂?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牛羊做牺牲,神灵笑纳之。用什么样的祭品,这是礼,也是理。孔子很重视这些细节,因为礼就反映在细节上,细节决定成败啊。《论语》说:

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先翻译成白话文,在慢慢细说——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论语下酒》127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言下之意,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孔子也想说明一点:作为统治者,在选拔重用人才的问题上,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应当真是举贤才,反对任人唯亲。

“骍且角”的骍,是指红色的、赤色的牛马。“骍且角”的角,是指牛角很周正。生有周正之角的红牛,可以在祭祀中用来作牺牲用牛,因为这是上等的祭品。在祭祀的时候,根据礼的规定,不能用“犁牛”作祭品,因为它是耕牛,要用来犁地的。(“犁牛”还指有杂毛的牛,色相不佳,不能用作牺牲祭品)但是“犁牛之子”,有一部分还是可以用来作祭品的:牠应是红色的,而且角很周正。在常人看来,血统论事很自然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子女会打洞”,于是,“犁牛不能做祭品,犁牛的儿子自然也不能做祭品”。可是,事实上,孔子从礼的规定里看出了血统论的破绽,对仲弓说:“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就表明:人不想用犁牛之子,那是血统论在作怪。人虽不想用,而山川之神却有点舍不得呢!人算不如神算,人乐不如神乐。祭祀为神,那就得听神的——礼就是为了听神的意思。

当然,孔子在这里并不单纯是为了讲祭品,而是藉物比方。透过礼的祭品,看到的就是如何用人的问题。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就是给国家和君主的最好祭品。

对于孔子与仲弓的这段对话,朱熹的注解还有一个隐存的意思,“仲弓父贱而行恶,故夫子以此譬之”,就是说,仲弓的父亲是低贱的人,而且行为鄙恶,孔老夫子就用“犁牛之子”做譬喻,说仲弓父亲鄙贱,但所生的儿子却是个仲弓是个贤能的人。正如犁牛不能做祭品,可是合格的“犁牛之子”还是可以做祭品的,山川之神还是需要的。所以朱子说:“言父之恶,不能废其子之善,如仲弓之贤,自当见用于世也。”可见得孔子没有封建的传统论思想,他是一个开放的人。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就理解了孔子赞叹仲弓“雍也可使南面”的思想基础。孔子这种选贤举能的思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超时代的思惟。尤其是在春秋世袭制度盛行的时代,“有其父必有其子”已成血统论主流的大势下,孔子并不墨守陈规,而是要依据每个人本身的德行与才能选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由此想到,《论语下酒》1272500多年后的文革中的人们,以工农兵等卑谦阶级出身为“红”;资本家、地富反坏右、臭老九等高贵阶级出身为“黑”的“红色传统论”来划分革命界限,进而确定领导阶级、主力军、依靠对象、团结对象、打击对象、消灭对象……由此并提出“又红又专”(逐渐提升为“德才兼备”)作为培养、发展、确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基本条件,入圈子、进班子、留位置、摆架子……

新时代也有新的标准,德才兼备说起来没错,操作运用起来就有点粘滞,因为“德”字说易行难,“才”字说难行更难。培养自己人,德行第一位,传统论有理,也有利。故而,一直来大行其道,畅通无阻。德才兼备是口号,忠诚无限是标准。孝在其外,忠在其内,忠孝两全,德才兼备。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0170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