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24

(2021-05-23 04:00:30)
标签:

不迁怒

不贰过

烦恼

消除

论语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24

圣贤血脉: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下酒》124


南宋史浩写有《清平乐·代使相劝酒》:

南阳宾友。道旧须尊酒。一曲为公千岁寿。弦索春风纤手。

忠谋黼黻明昌。英词锦绣肝肠。帝所盛推颇牧,人间尤重班扬。

    直翁词酒气重,忠谋高,一曲劝酒歌,一腔圣贤血,不愧为南宋国公,儒家气概,文韬武略,精忠报国——由此想到了孔子的好学生颜回,也是圣贤血脉,后人学习的好榜样。《论语·雍也》也说到了他,喝酒——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短命死矣: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可惜早亡,死时年仅30岁左右。先将本段翻译成白话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已经登堂入室了。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之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指出了颜回的突出优点:不迁怒、不贰过,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论语下酒》124“不迁怒、不贰过”实际上就是继承了圣贤血脉,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其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

先说“不迁怒”。

迁,就是移字的意思,迁移同义。《说文解字》说,“迁,登也。”所以,迁就是位置的变化,有移、易、延长之意。迁是位移,位移有方向的变换、时空的变换,因而左右前后上下有六合移易。另外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变化迁移:回溯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将来延伸时。由此来理解“不迁怒”,其涵义就更为广泛了。也就是说,“迁怒”不仅可以理解为将怒气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或者将自己对A的怒气转移到对B的怒气,而且可以理解为将当今的怒气发散到过去以及将来,使愤怒的时空不断伸展;“迁怒”还可以理解为将愤怒持续的时间予以延长,让怒火不断升温、深化,并使其不断振动、激烈、失律乃至失控。

怒是人的一种烦恼。普通人发怒之后,其怒气延续升高,难以制止,是为迁怒。不迁怒就是要将愤怒控制住,不使其像脱缰的野马自由奔腾,不断位移。表面看来,不迁怒是小事,也容易做到,事实上则是知易行难啊!一般人确实没有达到颜回的水准,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迁怒。难道颜回没有怒气?当然有。关键问题是颜回好学,有“不迁怒”的真本事,而我们一般人却望尘莫及。颜回“不迁怒”的真本事在哪?主要有两点内修功夫:

一是,抑制怒气,自我消化。

颜子动怒时,能够修忍辱。忍住自己不生烦恼,不让怒火起来,不让恶念相续,让怒气渗透在自己的内心之中,自我分解,自我消化。说白了,这是忍的功夫。这个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家骂我,我就憋在心里,不发作,不反击。那不是忍,那是勉强的忍耐,根本不是颜回的忍。颜回的忍,就是真正不让心中起恶念、起烦恼,就是内心自然存在阻止这些妄念的防火墙机制。这个机制是圣贤心中的自我消化、自我防御、自我提升的有力武器,靠“好学”与“修炼”才能自觉形成的。

说破了,发怒(不管有没有道理)都是不对的,都要制止,因为这是烦恼,从根本上就是错的。颜子的功夫就是懂得“克己复礼”,绝对不让心中的烦恼升温,绝对不让愤怒之念自由翱翔。怒念一起,克己复礼,以道抑制,以礼散之。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正能量来抵制自己的负能量,进而抑制负能量,发散正能量。

二是,无怒无过,消除烦恼。

颜子好学,道恩深深。学道就是除烦恼。道客观存在,人人心中本有。所谓学道就是减少心中障碍,或者去除心中障碍。心中障碍除尽了,道也就在其中了。孔子在《易经》里面称赞颜回:“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这里的“庶几”就是讲他非常贤德。“庶几”本来的意思是“接近”,接近什么?接近圣贤。也就是说,颜子是一个非常贤德的人,这就是讲他贤德。颜回在自己有过恶时,能立刻觉察,及时反省。念头有不善,颜回才动即觉,觉之即无——就把念头放下。这样的功夫,只有真正克服了烦恼的人才能功夫到家。

实际上,颜回的功夫说穿了就是佛家的“放下”。放下怒,就成了无怒。无怒就无过,无怒就无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更明白地说,一个人没有烦恼就没有怒火。怒念一起,马上觉察,放下怒念头,后念无怒。无怒往何迁,迁之为何用?前念怒,后念灭,后念清,再后念头净——这就是“不迁怒”。由此想到念佛人的功夫——

前念刚有烦恼,后念立刻“阿弥陀佛”,把它放下。这个念头不起来,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功夫成片了,自然而然就是不迁怒,烦恼也不再起了。

再说“不贰过”。

《弟子规》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无心所犯,称为过错;有心所犯,就是罪恶。颜回当然不会有罪恶,但是有没有过错?难免会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颜回的功夫就在于过而能改,而且这个过失犯了一次,立刻觉察,以后就再也不犯了,这叫“不贰过”。所以说,颜子“不贰过”也是真功夫,不得了!因为有了“不贰过”,再多的过失,都能改完。

  真正的修学,就是从改过开始的。一个人有过错不怕,怕的是有过不觉,有错不改,而且时常不肯吸取教训,要犯重复性的错误。有了“不贰过”功夫,至少可以杜绝老过重来,老错重犯。我们如果一天能改一个过失,做到“不贰过”,那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能改三百六十五个过失;十年三千六百天,我们的过失也基本改完了。此时的我们,即使做不了圣贤,肯定也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君子。如果继续提升“不贰过”功夫,我们离圣贤也不远了。问题是,我们不如颜回的地方,就在于“贰过”,犯了还犯,有时还明知故犯。功夫不得力,差距自然在。

不迁怒、不贰过是颜子的功夫,我们应当学习。它跟好学有什么关系?不迁怒、不贰过,正是从好学中得来。唯有好学,才能希圣希贤,才能够像颜子那样有不迁怒、不贰过的成果。《论语下酒》124不幸的是颜回短命,孔夫子非常悲痛。最为悲痛的是孔夫子圣贤心学无人继承了。根据历史的考究,关于颜回的寿命有几种说法:一是,《刘氏正义》说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颜回在二十九岁那年早死。二是,《孔子家语》说颜回是三十二岁死的。另外,也有材料说,颜回是四十岁死的,四十多岁死的。

颜回之下就是曾子,曾子功夫也相当的高,可是还不及颜回,但是已经是了不起的人了。史称颜回为复圣,曾子为宗圣。宗圣曾子以下的确无人能通圣贤血脉——不迁怒、不贰过。应该说,孔子之道就是圣人之道。除了颜回而外,孔子没有再传别的人了。不是孔子不肯传,不想传,因为确实无人能像颜回那样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不是孔夫子吝法,是确确实实没有够格的人,所以孔夫子很难过。幸好《论语》,包括《四书》等著作留下来了,内中浸透着圣贤的心法,以利后人契入、研究、开发、弘扬。如果我们能够像颜回那样好学,继承孔夫子的圣人血脉也不是妄想啊。

不过,我们必须好学。无怒无过,本觉之体。不迁不贰,始觉之功——此方是真正好学啊!

 

 

201709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