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16

(2021-03-10 04:46:11)
标签:

孔子

论语

仁者

礼让

天下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16

仁者无敌,礼让天下

 《论语下酒》116


南宋范成大酒后留诗曰:

“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当代俱诗客。

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

酒解千年愁,恩怨两不欠;伯夷叔齐让,天下你为先。仁者无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外力的强大力量,作为霸主无敌于天下;而是显示仁者内心的强大,勇于战胜自己,作为仁者将心中的敌人全部化解,心中为空,心中无敌,强在内心,让在天下。《论语》里就有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何人?

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生了三个儿子,《论语下酒》116大儿子叫伯夷(伯夷是他的谥号),小儿子叫叔齐。孤竹国君把叔齐立为太子,以继承王位。孤竹君死了以后,按照当时的常礼,应该是长子伯夷继位,可是长子伯夷非常孝顺,清廉谦让。他说,“我们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应该立叔齐做国君”。于是,他就放弃了君位,逃到国外去了。那样大家就推举叔齐做国君,叔齐就说,“我如果当了国君,于兄弟就是不义,这个国君应该是让长子去做。现在如果由我来做,于礼制不合”,所以他也逃到国外去了。这兄弟两人就在国外过着流亡的生活。孤竹国国民和大臣没办法,只好立了中间的二儿子继承王位。

商朝的天子商纣王残暴无道,伯夷叔齐只能隐居。后来他们听到周文王兴起了,和谐社会、国泰民安。伯夷、叔齐很高兴准备去投奔周文王。正走到途中,就遇到了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伐纣的大军,要灭掉昏庸无道的商纣王。伯夷、叔齐遇到了周武王之后,知道他们要讨伐纣王,就觉得很失望。因为伯夷叔齐心中有个未解之结:周武王是臣子,商纣王是天子,以臣子的身份去讨伐自己的君主,这不能算仁。(当然他这种见解是有偏颇的,武王当时是顺应民心,替天行道。但是确确实实以武力,这个是不得已的做法,这也是有一定的弊病,因为毕竟是要流血、死人。)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不仁,所以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后来周武王打下天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就躲到首阳山,他们吃野菜,不肯下来吃周朝的粮食,结果就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两位可谓是真正的义士贤人。这两位,能以天下让,能以国让,这是圣德。能把国家都让出去了,还有什么不能让的?所以,孔子对他们两人十分的推崇。儒家讲,“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这两人把孝悌都做得非常的圆满,将国来相让。这表示他们有仁心。伯夷能够孝亲,尊重父亲的意思,叔齐对兄长恭敬,他们做出来给世人看。一般人都想争国君的位置,可以不要孝悌,要抢那个王位、要争那个富贵,但是伯夷、叔齐在这里做示范,给天下后世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圣人立教,是在他的长远角度上着眼,不是光看现时,而是看流弊,所以孔子盛赞这两位。孔子盛赞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这是在赞美伯夷、叔齐的德行。

人如果老是记着那些跟人有过节、有怨怼的地方,那就会有很多的怨恨,就不能够释怀。伯夷叔齐,豁然大度,心量很大,他们能把那些过恶、怨恨烦恼都忘掉,不放在心上。人家即使伤害我,我也绝不怨恨人。不怨天、不尤人,逆来顺受,欢喜接受一切人事物。不管这些人事物的好坏、恩怨,甚至有人想来陷害、杀害我,我心里绝对不怨。不仅不怨,还存有感恩之心。感恩那些伤害我的人,因为这些人真正让我学到人生的经验,开了智慧,破除我的愚痴业障。他们让我能够经受考验,进而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

好坏无别,怨亲平等——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如能做到这样,所以与人怨少也,少到最后就没有怨了,这就是儒家讲的“仁者无敌”。敌是什么?敌人,敌对。不是说仁者的力量很强大,他能无敌于天下,而是说仁者是心中没有敌对之念:好坏无别,怨亲平等。别人要是来伤害我、毁谤我、障碍我,无论他对我怎么不好,我都不把他当作是敌对。没有怨恨,内心里面只有一片仁慈,正所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博爱,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能无敌,当然能无怨。

心中的怨怼化解了,外面的怨怼自然就化解了。仁者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在心中化解这个怨,自然也能将外面的怨化解掉。伯夷、叔齐都是仁者,他们心中无敌,就敢于礼让天下。

有一个小故事,里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不妨说来听听:

从前有一个很老实的人,他很想成仙。听说学道可以成仙,就到处找师父学道。一个财主看到这个老实人太可爱,就跟这个老实人说:“我可以教你成仙,但你得先在我家做长工做三年。三年之后,我就教你成仙之法。”这个人听了,一点怀疑都没有:“那好,我答应你。我给你做三年长工,无偿劳动。”财主就让他做很重的活,没白天没夜晚的干。老实人想成仙,不改志向,什么苦都能受,总算熬过了三年。

三年之后,这个老实人就跟财主说:《论语下酒》116“三年已满,可不可以请您现在教导我成仙的方法?”财主想了一个毒计,就把老实人引到了山上。山崖上有一棵树,树枝伸到悬崖的空中。财主就告诉老实人说:“成仙的方法很简单,你爬上这棵树,我就数一二三,只要你就往下跳,就成仙了。”老实人对财主一点怀疑都没有,真的把这个财主当作恩人和师父。二话不说,老实人按照财主的话上了树。随着财主的“一、二、三,跳!”他就跳了!这一跳,老实人就飞上天上去了,真的成仙了。这财主一看,歪打正着!心想,这棵树莫不就是成仙的树吗?如真能成仙,那总比我在家里当财主好,想着,想着,财主也上了树,闭着眼睛自己喊“一、二、三”就跳。一跳就摔到悬崖里去了,粉身碎骨。

也许,故事是虚构的,但内中的理义确实是真实的。恩怨俱泯,便是仁道;无怨无悔,怨是用希。

 

 

201709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微信语录5D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