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14

标签:
孔子论语智慧仁者先导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14
大智若愚
还是陶渊明,大智若愚,喝酒喝出了高水平。诗酒合一,醉酒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而他的那种装傻水平,别人就做不到了。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积极为国家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国家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持赞许的态度。当然,这段评论也是孔子举出他的贤良方面让我们来学习。
宁武子是卫国大夫,也是孔子时代的人,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人称为宁武子。宁武子的本事就是“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就是说,国家要是有道的话,他就有智慧了;如果国家没有道的话,他就变得好像一个愚人,默默无闻。宁武子佯愚似实,故孔子说其“不可及也”。宁武子有大智慧,既要将自己装成愚蠢人,又要使别人看不出其装,这的确需要有大智慧的艺术,一般人是无法效仿与复制的。
当国家讲道德,顺民心,天下大治的时候,宁武子能够出来施展他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这是他的智慧之处。也正是他高于别人的智慧,才能得到国家领导的任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英雄之才。当身处乱世时候,又遇国家领导人没有智慧、昏庸无能,民不聊生,国将不国,此时救国,乃成了竹篮打水,怎么办?宁武子就韬光养晦,不露才华,等待时机,洁身自好,做到不同流合污,出污泥而不染。有道碰无道,无道变有道。此时无伯乐,更无千里马。鹤立鸡群,结局悲惨,出头椽子先烂,一枪打中出头鸟。与其是将才华、忠义换成无为的牺牲,还不如韬光养晦,装成愚痴。
宁武子的智慧可学也不可学:一方面,他施展才华的智慧,别人可以学到他,也许也有人能够赶得上他,甚至超越他。另一方面,他大智若愚所表现出“愚”的这一面,人家就学不来了,说明他的智慧、修养已经超过常人:在人家不知道,不了解,不赏识他的时候,他不因怀才不遇而在心里有丝毫不满。宁武子修养好、心量大,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完全随顺天时地利人和。“不知而不愠”,这正是别人不可及宁武子的地方。
儒家倡导的“仁”,主要表现在“智”“仁”“勇”,正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要我们学习宁武子,不是为了学他的“愚”,而是要学他的“仁”与“智”。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的条件下,不管是处在被赏识还是不被赏识的情况下,都要懂得心平气和,泰然自若,有道则智,无道则愚。不能因为顺境就起欢喜心,逆境就起怨恨心。因为在顺境的成功,并不一定是真正成功,只有在各种环境下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如果在逆境的时候自甘堕落、自暴自弃,那么就是没有大智慧,就是没有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大智慧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它都能够适应:遇到了山谷,它就流入山谷;遇到了浅滩,它就流过浅滩,峰回路转都挡不住水流一路向东。一切完全是随顺自然,没有自己的私心与私欲,没有自己的执着,那么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了这种大智。
智慧是仁的先导。要学做仁人,首先要学做一个智者,学习宁武子的大智若愚,可谓是智的开始。
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