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13

(2021-02-02 05:03:02)
标签:

再思

孔子

祸害

道理

论语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13

再思而后行

《论语下酒》113 

李颀有《送陈章甫》: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心轻万事,放下一切,醉卧花丛。天高云淡。让思想起航远行,让酒意登高极目。天下万事,惟酒有情——拿块《论语》说要“三思而后行”——醉了,思想自然,别说三思,顺其自然吧: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是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论语下酒》113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过犹不及,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理解这段最易产生歧义的就是“三思”的“三”字。

一是,将其理解成数字“三”,那仅仅就是指思考的次数了。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就是讲他非常的慎重,做事之前都要思考三次。孔子说“再,斯可矣。”这个“再”就是两次的意思,那就是再思而后行。季文子为人忠直且有贤行,是一位贤者。他“举事寡过”,所以孔子要说不必“三思而后行”,“再思而后行”就可以了。从中说明孔子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灵活的思想方式。

朱熹依据“三”字的数字意义,将其理解为孔夫子在讥笑季文子。他说,“三思而后行”要到第三次思考才决定要不要行动,这就有麻烦。思考到了第三次,人的私意就起来了,有时候想得太多,把问题越想越复杂,反而会将自己迷,“故夫子讥之”。

二是,“三”字是虚指,应是“多”的意思。

机械地去解“三”字,没有变通,有点拘泥和固执。朱熹依据程子所刚才讲的“私意”随时可期,每一次思考过程中都可能产生,何况人对一个问题的思维也不一定限于三次,多一点少一点都是可能的,所以不能当作数字讲。我们不能说第一个思就是圣人的思,第二个慢慢就变成自己的思,第三则是变成小人的思。

《中庸》主张慎思,就是思考一定要谨慎。《中庸》讲的“思之弗得弗措也”,就是讲我们要慎思,一定要思考出一个眉目出来,如果思考不出,也不能够放弃。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三思不是讲三次思考而已,而是指多思。

“思”不是要我们苦思冥想,而是要开动脑筋想,那叫思。闻思修三慧,思考是一种讲智慧的思维活动,要“闻修合一”,“闻”就是接触、学习、思索;“修”就是探索、行动、求真。一而再、再而三同时完成“闻修合一”,这个就叫多思。多思就是真正的高智慧、多智慧。所以,“三思”应该理解为“多思”,实际上它是一个活的数字,不是一个死呆板的数字。孔子说“再思”可矣,不用拘泥于“三思”。客观地说来,也许孔子的“再思”专对季文子而发,并非针对一般人、所有的人讲的。对大众的说法,我们应该理解为“多思”,具体到每个人来说,这个“多”也是灵活的,不能机械死板地去注重次数。

多思有益。问题是,我们必须把握多思的思考方向与目标:最重要的思是要思考一下符不符合“圣贤教诲”,而不是去思考自己的好处、利益。拿到现代来说,“圣贤教诲”的涵义也将不断扩大更新——宪法、法律;党的政策;国家国策;领导讲话;经典言论;传统观念……当然,多思有益,多思也会生疑。能破思中之疑,便是柳暗花明;能解疑中之惑,便是凤凰涅槃。善于多思,辩证多思。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言行合一,思索合一;思辨合一,思行合一。

孔子所说的“再,斯可矣”,根本的意思就是“多思”,而不仅仅是指“二思”。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观心之法。孔子的观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清自己的私心,《论语下酒》113先把心中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放下了这些,心就自然清明了,智慧也就随之而来,事情的原委与做法也就马上能明了。“用心如镜”——这就是孔子教人观心之法。

“道不远人”,只要把障碍去除,你就会立刻得道,心就与跟道相合。多思者,真俗双融,空假双照,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说白了,孔子讲的再思,其实就是“多思”,因为“多思”能够使人真正彻悟,开化智慧,这是能够“学而知之”的好方法呀!

 

 

201709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