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行》之七:织金溶洞(14)

标签:
织金洞人文跳花服饰芦笙舞 |
分类: 轮纹晴 |
《黔之驴行》之七
织金溶洞(14)
文/图
看织金洞,就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光了解织金洞还不够,我们应该要粗浅地去了解一下织金。
织金是一个多民族的县,除汉族外,在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占第一位。苗族居住较为集中的乡镇主要有珠藏、龙场、三塘、阿弓,官寨、猫场、城关等地,一般都以村寨聚居。
跟其他各民族自己有自己的节日一样,苗族也有他们自己的节日。跳花节就是具有独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欢庆节日。苗族跳花节是苗族“跳花坡”、“跳花场”的统称。织金县的苗族跳花节日,因地点不同而时间也不统一。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织金县的苗族先民在与各种天灾人祸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中迁徙到织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了无数困难,开拓创业,兴建家园,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艺术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居住环境比较分散,相互联系不便,为了互通情况,相互支援,团结起来克服各种困难,抵御敌人,便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各种聚会。久而久之,在生活中形成定规,于是,“花坡”、“花场”节日就从这种历史上的聚会形式沿袭下来。因而这些节日是与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特殊背景分不开的。而这些踩跳出来的“花坡”、“花场”,又各自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概略地说,有的是为纪念开拓创业、兴建家园而举行的;有的是为纪念蒙难首领而形成;有的却是为纪念苗族青年男女美丽曲折的爱情悲剧;有的则是为了本民族子孙繁荣而祈求祖先神灵的荫护。无论是哪种原因形成,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原有单一的目的和内容。总的说来,大都演变为多形式多内容的喜庆集会、经济交往、感情交流、聚会娱乐,同时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结识和找对象的机会和场所。
也有不少人盛装前来跳花、观光。活动开始,先由有权威的苗族寨老或主持人发起敬宾酒,然后由中年人开场,吹奏起喜悦欢快的芦笙舞曲,若干青年人跟随,围着象征团结、繁荣、吉祥的花树绕圈蹁跹起舞。这些多式多样的花坡舞和欢快的芦笙舞曲,非常传神,有的情绪热烈,节奏明快,舞姿矫健,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激情,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有的节奏舒缓,如涓涓细流,给人喜悦欢庆卧气氛。自古以来,苗族人民就用这种吹芦笙伴跳舞来娱牙欢庆。不论是何种花坡舞和芦笙舞曲,既给人以一定的纫一的民族特色,又给人以不同的内容和风格,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智慧,展示出勤劳、善良和勇敢的民族本色。对年轻的芦笙手来说,吹奏好各种芦笙舞曲,又跳出动人的舞步,也是在跳花场上表现自己才华的大好机会;吹奏动听,舞姿美妙,不但能博得大家的喝彩,而且会获得姑娘们的倾慕。
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图案和式样,都代表一定的历史,有一定的生活内容,多为本民族故乡田园、迁徙历史及生产生活、审美意识的记录和体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特色的重要标志。
与龙场镇营昌、以支两村交界处的苗族端午坡,每年参与活动的人数均上万;其次有官寨苗族乡的乌家山花坡(农历2月11日)、城关镇乎寨花坡(3月羊日)、上坪寨乡花坡(1月4日)、少普乡海步花坡等,这些花坡花场,每逢节日,均有数干人参加。
近10年来,苗族人民群众的跳花节,都得到织金县民委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文化部门派人参与表演,商业部门和个体商业者前往进行物资交流,有的大花场还因此形成大牲畜交易市场。这些,既丰富了各民族的民间文化活动,又促进了商品流通,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
201510
火树银花不夜天
织金洞欢迎你
天宫里的绿明珠
十万大山,井冈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