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行》之七:织金溶洞(11)

标签:
织金洞地质学喀斯特扫尾豪猪三叠纪 |
分类: 轮纹晴 |
《黔之驴行》之七
织金溶洞(11)
文/图
织金洞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很有特色,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织金喀斯特,是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是全球喀斯特中最为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之一。
(2)织金洞是反映洞穴喀斯特和洞穴化学沉积物演化历程的杰出代表地之一,是洞穴喀斯特中最为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
(3)织金峡谷,系统完整的代表了两种发育方向迥然不同的喀斯特峡谷发育模式。
(4)织金天生桥与天坑,系统完整的记录了喀斯特天生桥、天坑在不同地质地理环境下、不同地质时代的发育与演化过程。
这里,喀斯特(karst)这个名词必须解释一下。
所谓喀斯特(karst),是岩溶的同义词,原是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西北部石灰岩台地的地名,当地称kras,德语叫karst,后被借用为石灰岩地区的溶蚀作用的名称。我国把“岩溶”和“喀斯特”作为同义词使用。
还有“天生桥”、“天坑”等名词,读者不妨问问度娘。
织金洞是目前世界上拥有珍稀钟乳石形态最多的旅游洞穴。织金洞的珍稀,主要有三个方面来决定:
首先,拥有多种世界上最高大、最细长的钟乳石,珍稀罕见:有由50余根高达
20至40
多米石笋组成的巨型石笋群;有直径仅30-70厘米,却高达20余米在石柱;有宽、高达10至50余米的巨型石幕群等。
其次,拥有目前世界上单片发育面积最大的流石坝,总面积约5300平方米。
再次,拥有多种堪称世界珍品的洞穴化学沉积物:“霸王盔”、“银雨树”、“姊妹玉树”、“三级华盖”、“水晶宫”、“一线连天”、“江山如画”等,均是国内无双,国外少见钟乳石奇观。
好,再次重复一下,也许我们忘记了。织金洞,原名打鸡洞,发现于1980年,1985年正式对国内外游客开放。迄今为止,已探测的长度4215米,由2条主洞和4条支洞组成,分为4层,
47个厅堂。洞穴基本上顺岩层倾向发育,受地层倾向及NNW、NE、NNE节理控制,平面呈斜“H”形,洞道起伏较大,洞穴空间总体为厅堂式洞道结构。织金洞洞穴分有四层:
第一层:海拔高度1170m,水乡泽国东北端底部的斜井;
第二层:海拔高度1220-1240m,水乡泽国、金鼠宫;
第三层:海拔高度1250-1260m,日月潭、万寿山、望山湖及塔林洞
第四层:海拔高度1335-1360m,灵霄殿至十万大山洞段。
说到这里,阿蔡还得多说几句,那就是织金洞洞穴生物堆积层,以便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织金洞。
上世纪90年代,洞穴探险者在织金洞第二层洞的次一级支洞内,发现了四个比较集中的堆积点。堆积层面积近百平方米,为厚度12cm至100余厘米的动物粪便、硬刺和动物遗体残骸等。后经研究,它属于全新世晚期的啮齿目扫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所留。
根据洞内豪猪粪层的孢粉分析及碳14同位素年代测定,在中、晚全新世时期,织金洞地区植被发育,为豪猪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但是到了晚全新世,地震、崩塌、水灾等各类自然灾害冲击持续不断,植被严重萎缩,崩塌物堵塞扫尾豪猪出入口,洞穴空气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豪猪的生存环境遭到恶化,最终导致它们在洞内灭迹。
那么,问题来了,扫尾豪猪是什么动物呢?
织金洞扫尾豪猪,定名为啮齿目扫尾猪种,是一种喜洞群居哺乳动物,最长寿命为13年8个月,胎生,每胎3-5只,行动迟缓,食草性,以植物根、茎及果实为主要食物,经常栖息于离洞口距离小于200m的洞内外能量交换带,最喜生存温度为13,最适宜湿度为85%的温凉干燥气候。
说到豪猪,贵州三叠纪景观还得简要介绍一下:
在距今大约2.2
亿年的中、晚三叠世,贵州地区(如关岭、兴义)曾是一片清澈见底的海湾。西南方向海湾的出入口,与古特提斯洋和南盘江海连通。海湾内充满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使这里成为各种脊椎动物(如鱼龙、蛇颈龙、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生活的天堂,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三叠纪典型海洋生态景观。
织金洞内拥有目前世界上分布密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的钟乳石。织金洞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有碳酸盐、硫酸盐类;发育有鹅管、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多样的钟乳石形态,尤其以盔状、丘状、塔状、等特型石笋最具特色。它们形态之多姿稀奇,体量之巨大,矿物结晶之完美和多样,数量之众多,类型之齐全,分布之密集,皆是国内外洞穴中少见的。这些都是贵州三叠纪景观。
呵呵,这不像科普知识,越说越专业化了,打住打住!!
201510
女娲补天从曾经用过的擎天柱就在织金洞里
十万大山,游击队的藏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