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行《太极洞天》之一:太极重光

标签:
太极洞广德安徽旅游轮纹清杂谈 |
分类: 轮纹晴 |
皖南行《太极洞天》之一
太极重光
文:阿蔡
图:阿蔡
大门上方“太极洞”三字刚劲有力,门楣横挂一条猩红的宣传标语,有些不太和谐:“发展竹(乡)旅游文化,建设低碳文明广德”。我不知道,那个掉下来的字是不是“乡”字,只能凭空想象啦。那条标语真的很时髦,用了“文化”、“低碳”、“文明”等新词,但这样的口号令人总感到有点“高调”、“不贴肉”……向右望去,砚池湖边各类新型建筑拔地而起,有古味却不失新韵,几乎统一的亭台楼阁也看不出有什么自己的特色,大概我们的建设者思想已经被高度“统一”啦。尽管如此,砚池湖还是一个不错的风景点,池内有亭有碑、有桥有路;池边有树有山、有景有色。山水相映,夕阳斜照,也是一派皖南的好景色啊……
倒是那块写有“古砚池”的石碑有点醒目。我不知那个题写的“夜烽”是什么人,但从他的字迹看来,不可能是一个喜欢胡乱题词的“滥竽”哦,一定有着其雄厚的笔墨功底!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太极洞景点的门口。这里的广场比较大,视野也相对开阔一些。向前方望去,湖色潋滟,风景宜人。因为我们计划在明日上午进洞参观,那么现在也只能在此逗留,欣赏砚池湖的“太极夕照”啦……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无空间,古圣先贤在文言文中把这个空间称之为“太虚”,而把这个太虚的中心点称之为“太极”。在这里,“太虚”就是现代人所认识的“太空”。在这个空间里,古圣先贤把“前后、左右、上下”称之为“六合”或者“宇宙”。《易经》有记载:“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于此有人认为“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说得比较直接一点的就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他认为“太极”即是“理”。在《朱子语类》卷七五中,朱熹说道:“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而清代的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太和》中说得更为简洁明了:“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当然,有人把天宫、仙界也当作为太极。如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呵呵,越说越多了,越说越糊涂了——这大概就是理论家的所谓“水平”吧。
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大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代主席等职。哦!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啊。楚图南的一生,是风雨兼程的一生,是治学严谨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楚图南,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八年“抗战”,可以说,读着楚图南,我们就读着一部真实的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楚图南是伟人,也是学者,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他经常这样说:“居身青云上,植根泥土中”、“纵有凌云志,不忘菜根香。”1992年11月13日,住在北京医院的楚图南,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以《冬云》为题,顽强地写就了他人生最后一首诗:“凄风苦雨日已斜,冻云如墨冷天涯;此身安得化灰烬,爝火传薪暖万家。”楚图南是文人,在旧体诗词和书法上造诣很深。你看,楚图南书法俱有庙堂气象,写正书,取势中正,体格近颜而直逼汉人。楚老曾应邀为所黄帝陵作五言诗《临黄河赞祖国》,这首长诗从三皇五帝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洋洋洒洒概括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楚图南一生热爱书法,他有诗作:“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他把做人的情操放在书法的技艺之上,是这两句诗词忠实的执行者。
天人合一,太极生水
风平浪静,郁郁葱葱
此后梦魂来不易,琴声重听是何年?
绿水映桥,垂柳引仙
砚池湖畔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新建筑,古韵十足。
古井贡酒,太极山庄
翠竹青青玄妙山
玄妙山上有古亭
天下四绝太极寻
太极洞导游图牌
湖心亭有凤信在,何年鹊桥引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