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师古亭刘邦历史政治 |
分类: 师古亭 |
刘邦政治19
图:网络
刘邦用人就是“用心”,刘邦治人就是“治心”。笼络人心是刘邦的强项,深刻的体现了刘邦政治的道德虚无与实用主义。在要求马儿跑的时候,刘邦会不惜代价给马儿“添足”草料,一旦马儿“不肯跑”或者“跑不了”抑或“跑不动”之时,刘邦就会撤走草料,甚至会采用更加恶劣的手段,让马儿“害怕”,被迫“不得不跑”。刘邦深知笼络人心的重要性,为了帝国的利益,他运用百般手段,恩威并施,大肆拉拢人才,积极鼓动人心,让他们自觉自愿地聚集在刘家的大旗之下,为刘邦政治浴血奋战抛头颅,赴汤蹈火洒热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对韩信笼络手段。为了得到韩信,刘邦对韩信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一直将韩信攥在自己的手中,让韩信为建立大汉帝国当牛做马。一旦功成名就大业有成,刘邦就翻脸不认人,利用阴险的手段借刀杀人,立马将韩信至于死地。对于这点,阿蔡在《韩信悲剧》一文里已有详尽的叙述,在此不再多言。
这里,阿蔡再节录一段《史记》,看看刘邦是怎样提防人心变故,并及时拉拢人心、稳定人心、笼络人心的,由此可见刘邦的特别的精明与高明之处: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为了分封,私底下有人议论,并有“谋反”嫌疑举动,刘邦及时发觉了问题所在。一句“为之奈何”,留侯张良便出了一个妙计,要刘邦先封雍齿为什方侯,让雍齿这个自己的“最恨之人”来作为榜样,以化解群臣的疑虑,由此安定人心,进而笼络人心。
在“治人”方面,刘邦惯于运用“两面派”的政治手段:一方面,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笼络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暗中对他们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精英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简而言之,刘邦是一个精通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的高超的“治人”艺术,使得汉家家园内人才济济,百花争艳,最终得到大汉帝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第三,制人
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治人于心,制人于心。刘邦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方针为大汉帝国后世的延续提供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历史空间。刘邦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也为后世统治者奠定了开创大汉帝国最强盛朝代的政治支柱与经济基础。这一切,除了刘邦“人治”政治和“治人”政策以外,刘邦的“制人”手段也是不可忽略的。
刘邦的“制人”,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使手下的人都听命于刘邦,受制于刘邦。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只要你一上刘邦“贼船”,那么就会有一系列政治手段迫使得你感到“上船容易下船难”。在这里,刘邦所采用的手段十分简单,无非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手利诱,一手杀戮。讲的好听一点,无非是奖励与惩罚。利诱与奖励自然会使人心甘情愿地为刘邦奋斗牺牲;杀戮与惩罚也会使人害怕祸害,自然趋利避害,选择无奈的方式为刘邦出力卖命。“胡萝卜加大棒”目的就是要“制人”,让所有的人为刘家大业“统一思想、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统一步伐”。一句话,一切行动听指挥,听刘邦为核心的大汉政治集团指挥。
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做了皇帝,不时为自己的政治手腕、政治能力以及政治效益而得意洋洋,兴高采烈。你看,在设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时,刘邦曾经得意非凡地对在场的父亲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个不干活不读书的无赖,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现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真是一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派头。尽管如此,趾高气扬的刘邦还是有点“自知之明”,并没有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而是大力采取了一系列“制人”的措施,以排斥异己巩固皇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