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自行车到大会的代表寥寥,大多乘公共交通。
代表注册时,配发一张乘车卡,会议期间免费乘坐哥本哈根公共交通。
铁丝格栅包裹着贝拉会展中心,狭小的入口处站立着一组人高马大的警察,手握电子扫描器,验证代表的身份后放行。
各类环保NGO小组向侯检排长龙的表发放宣传单,拉开的宣传横幅,歌声明快的歌咏队,河槽里没膝站立着一组人类雕塑,入口显眼处处摆放着一座冰雕“美人鱼,冷风中呈融化状态……
还没进入会场,强烈感受到NGO环保组织对大会施加的影响力。
1993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当国际奥委会官员问及中国有无民间环保组织时,中国代表不知如何回答。在经济急剧发展的中国,污染在扩散,生态环境大范围被破坏,却还没有民间的环保NGO组织存在。翌年,梁从诫先生发起成立了“自然之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符合法律的民间环保NGO诞生。1995年,云南环保志愿者奚志农、环保作家唐锡阳联手“自然之友”共同保护滇金丝猴事件,堪称中国民间环保NGO发展历程的典型事件。200只滇金丝猴得以挽救,当地林业转产。美国《新闻周刊》对此的评价:“中国一些民间环保团体的环保活动标志着中国民众绿色意识的觉醒,并在对政府的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万科馆宣讲五个环保故事,第一个就是“滇金丝猴”的故事。至今“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8000多人,其会员发起的NGO已有十多家。“自然之友”
已成为中国标志性民间NGO。
1999年初,结识了“绿色江河”创始人杨欣。落腮胡须的杨先生告诉我,“保护臧羚羊”倡议得到梁从诫先生的全力支持。凭借梁先生家世的名誉,深圳政府一次捐赠30万。那一年,我同捐款“保护臧羚羊”项目的朱涣良先生,凤凰周刊总编邓康延一起前往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考察。在“绿色江河”的努力下,长江源的生态环境和藏羚羊的命运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环境教育和科学考察项目在逐步展开。
2004年相应首都企业家刘晓光先生呼应,加入创建阿拉善生态协会(简称SEE)的行列。“SEE”的初始动机是保护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沙漠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对首都气候的负面影响。五年过去,由百位中国企业家组成的“SEE”已在荒漠化治理、扶植中国草根环保NGO、会员自身“绿色企业”建设以及NGO组织规范管理均获社会认可,成为中国民间环保有影响力的生力军。
2005年,受野生动物保护知名学者、潘文石教授的影响,万科加入保护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行列……
2008年11月,参加由北京NGO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组织的金沙江漂流论坛。“保护中心”的创始人吕植女士专注中国西部乡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汶川大地震,吕植带领团队启动“熊猫卫士行动”项目,开展受灾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恢复与重建。这次中国企业家组团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吕植是积极的倡导和组织者。
在活跃的会场中,一支有中国大学生组织的青年NGO代表团“COP15”格外活跃,几次被其新闻官逮着采访。在他们充满激情、理想乐观的眼神里,感觉到中国未来的希望。
统计,目前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从业人员22.4万人,环保志愿者的网站、论坛、组织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逐渐壮大,民间环保组织开始走向联合,通过公众参与,对决策产生影响。
记得,漂流金沙江的场景:岩壁如刃,堰塞江面水流平缓,美籍船长吹起横笛,峭壁潺潺涓流汇入金沙江……不正是涓涓细流汇成了滔滔大江吗?
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本文来源:王石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