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见张颖之前,先上网搜集了资料,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以摩托为后景的照片,第一感觉是,似乎是挺深沉一人,而网上所有资料,全部是关于公司的,没有本人任何讯息。第一反应有点晕,Boss本人讯息太少,个人部分没有任何线索,缺少突破口,唯一一篇无关公司的报道是张颖写的一篇关于父母的报道,语言平实,字里行间,却情真意切,也许,这就是切入点。
所以,在导演手记里,我特别想说说张颖的父母,这次节目做得很顺畅,我想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两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张颖的母亲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本来应该去研究原子弹,却因时代原因,被分配到山东泰安。阿姨长得很古典,话不多。还记得当时她坐在我对面,一边淡淡地笑,一边给她身旁的老公夹菜。
我看着她,有些唏嘘,“阿姨,您是否感慨过命运的不公,如果不是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许你今天的境遇会很不同?”她看着我笑,语气缓缓地,“没有,我觉得我已经很好了,当时我的很多同学,分到的工作还不如我。”说这话时,阿姨坐在我对面,还是那副安详平静的神态,间或抬起头,不忘提醒我,别光顾着采访,赶紧吃菜。命运被改写,却坦然而平静,那简短的几个字和淡然的口吻,比任何口号式的语言,更直指人心。
张颖的父亲也是位很可爱的叔叔,可以感受到,他在心底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可是说话的语气却是非常严肃,呵呵。于是,那个晚上,我坐在那里,听他们说那过去的故事。
叔叔阿姨说起,他们刚去美国时的艰辛,
叔叔阿姨说起,他们风华正茂青年岁月,
叔叔阿姨更用骄傲而淡然的口吻说“我的儿子—David”,
那晚,聊了很久很久,时至今日,我还常常回忆起那顿晚餐,听两位老人聊天的场景。
叔叔说,刚去美国时,他做过洗碗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阿姨说,她曾经被黑人抢劫过多次。
淡然的叙述,真实却又让人有共鸣。我没吃过什么苦,和叔叔阿姨吃得苦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可他们的叙述,却让我感同身受。于是,和叔叔聊起以前在海外读书时,因为物价高,为了省钱,常常在十点后去超市买一些即将“过期”食品吃。每个离开过家的人,心里都住着一段回忆。永不抹去。
在写这篇导演手记时,恰巧收到一个在当年同学的短信:
刚才在整理东西,突然想到以前在graduate
hall一大群人抱着免费电话,互相打到睡着的日子,大家感慨你当年拿手的所谓“电饭煲乱炖”和
“微波炉意大利肉酱面”。真怀念那样的时光。
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谢谢张颖的父母,和叔叔阿姨那天的聊天,很温暖。
我想,也许,这就是《波士堂》的魅力吧,每天,认识不同优秀的人,去感受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经历,这都是太宝贵的财富。
至于张颖本人,第一次见到时,感觉是比想象中要年轻很多,那一组深沉的摩托照害人不浅。
清爽,干净,一张娃娃脸。
在公司的时候,说话慢条斯理,却掷地有声。
和朋友在一起时,风趣鬼马,身上更有着很清新的“学生气”。有位观察员曾经评价张颖像个大男孩,无论是肢体或表情,都有着清新的“学生气”,拥有这样气质,却发展非常好的人,一定是非常顺利的。
我也以为,无论商业世界多么尔虞我诈,无论做投资的人戒心多重,我们都应该在内心留一个窗口,保有自己真诚的内心,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抛弃的品质。
70后VC少帅,直率,坦诚,明朗,也祝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的,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