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坤的诗歌之旅
2006年1月,当中坤集团宣布设立中坤诗歌发展基金,向诗歌界捐款三千万元之时,在诗歌界和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毕竟,三千万元不是小数目,虽然这一数额与此后中坤向北大教育基金捐赠的一亿元物业产权相比,仍属小巫,但对于中国的诗歌来说,已可谓前所未有。
众所周知,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笔名骆英)先生,是一位卓异的诗人。中坤的诗歌情缘也源于此。当一个企业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回馈社会的时候,会有多种选择和多种方式,而中坤的行动之一,就是选择了诗歌。
对于生存困顿的诗歌界来说,这一举措引人期待,不少人士也关注着三千万元基金的走向和使用方式。
中坤诗歌发展基金成立后,按照拟定方案,将基金使用在三个方面,一是资助中国诗歌学会,二是资助北大新诗研究所,三是用于中坤帕米尔文学工作室(2007年改为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这三个方面,分别呈现着中国诗歌界不同类型的力量,其工作重点也有所区别。中国诗歌学会以开展各类社会诗歌活动、促进诗歌创作的实绩为主;北大新诗研究所以学术见长,致力于新诗的学术研究、推出研究成果;帕米尔文学工作室则由唐晓度、西川、欧阳江河几位著名的诗评家、诗人担纲,侧重于开展多种形式国际诗歌交流互动。近三年来,就中坤诗歌发展基金的总体作为来说,可以称得上努力精进,成绩不俗。
在基金的支持下,北大新诗研究所于2006年启动了《20世纪中国诗歌总系》和《中国现代诗论丛编》两个重大科研项目,分别由谢冕和孙玉石先生主持,20多位学者参加。前者推出10卷,后者推出18卷,其目的是“保存文献史料,展示新诗发展脉络,检阅百年创作实绩,提供理论研究资源”,这无疑是全面梳理新诗史料和积累学术成果的筑城之举。此外,洪子诚教授主持的“新诗研究丛书”(第一批2种)和《中国现代诗导读》(3卷本)、《中国新文艺大系·诗歌卷》、《回顾一次写作》以及《汉花园青年诗丛》(第一批6种)等也接踵出版,其学术实力的雄厚,理论视野的宽阔、诗歌写作的新锐与坚实,展示了新诗研究与创作的最新活力。其继续推出的学术集刊《新诗评论》与《诗探索》(与首师大合作),则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新诗批评刊物,共同构成了新诗研究和批评的宽阔平台。此外,新诗所也组织、支持了包括“北大未名诗歌节”在内的一系列诗歌活动和学术研讨,培育着良好的诗歌生态。
作为诗歌界最高端的社会团体,中国诗歌学会在基金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一、二届中韩诗歌大会、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与青海省政府合作)、多座城市的中国诗歌论坛、诗会等一系列诗歌活动,编辑出版了中坤诗歌基金诗库——“雍和诗歌典藏”(第一辑9种)等,展示诗坛实力派诗人的创作,并特别关注到成绩优异的布衣诗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诗人参加,规模空前,影响广泛。
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则以面向国际的开阔视野,以中国诗界自主的开放性,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高端的国际诗歌交流活动,包括有多名中外著名诗人参加的数度“帕米尔诗歌之旅”、分别在中日举行的“中日当代诗歌对话”、分别在中英举行的“首届中英诗歌节”、赴美举办的“中美诗人交流活动”,以及与法国、瑞士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的“写作之路:向艾拉·玛雅尔致敬”文化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使中国诗歌与国际诗歌的互动步入一个新阶段,其广度和深度,成效和影响,均超越以往。2007年,首届中坤国际诗歌评奖隆重亮相,这项被称为“最具实力”的奖项,遵循独立、公正、透明的原则,面向全球,力求树立起自身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并以此向国际诗坛展示出中国诗界的新姿态。而“留住”项目则已陆续搜集保留了近20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的声像、手稿,以这一形式记录当代诗歌的发展。此外,“帕米尔当代诗歌典藏”(10种)、以译介、中外交流为主的《当代国际诗坛》杂志等也接连推出。继而,还将推出“帕米尔译丛”以及在中外诗歌交流活动中形成的诸种成果等。
除上述外,中坤集团还连续6年资助《诗刊》社的“青春诗会”活动,2008年诗歌基金还与日本、蒙古有关方面共同组织中日两国诗人赴蒙古国举办“亚洲—中日蒙诗人会议”,加强亚洲诗人的交流与沟通。
对于成立不到三年的中坤诗歌发展基金,已有如此成绩,应该是令人欣慰的。在诸多重要的层面,踏出坚实的脚步,意义长远。
但另一方面,审视中国新诗的当下状况,却不免让人“忧喜参半”。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诗坛的创作活力和群体均在大幅增长,而社会对诗歌的关注却大大降低,诗歌界内部的活跃和大众对诗歌的淡然,形成两个空间,诗歌失去了阅读的支撑,将何以为?
不可否认,我们步入了一个趋利的时代,五光十色的物欲世界,拴住了人们的精气神,不留给心灵喘息的时间,加之多元文化消费的风生水起,诗歌阅读的式微,似乎难免。而另一方面,诗歌美学标准的销解,诗歌创作对人性主题和共同话语的丢弃,以及对其原生逻辑的颠覆,也使得诗歌在自我放逐。当下的诗坛虽不寂寞,且众象纷呈,却难以称之为繁荣,因为其中也裹杂着诸多迷失。
在新的社会生态中,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诗的美好前景和未来期许似乎依然模糊,不甚分明。走向新岸还是回望传统?新诗何去何从,仍然会被一再提起。
中坤既然与诗歌结缘,这条诗歌之旅还会走下去,为此,中坤诗歌发展基金也在检视自身: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不管怎样,当一个社会经济发达、物质丰富之后,将需要更多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的诗意来滋养,以实现自身的文明与和谐,因而中国新诗的魂魄其实不会失落。
能以微薄的一己之力对中国的诗歌事业发展有所裨益,是中坤的梦想。我们钦佩于许多诗人对纯正诗歌精神的坚守,也希望诗歌健康发展,带给生活和社会更多美好精神积淀。而我们的努力在其中能有所作用的话,则是中坤诗歌发展基金之幸,亦是中坤之幸。
李红雨 2008-09-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