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拆寺庙为学校校舍 毁神坛作公学学堂
诗曰:
轻风丽日暖融融,万物回苏造化功。
北岭南峰松柏翠,东园西苑碧桃红。
韩生舞翼花丛里,乳燕呢喃草舍中。
正是春光无限好,山河秀色极眸穷。
且说腊尽春来,1913年,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江南的春色风光到处是一片春光烂烂的繁盛气派:芳草铺地,柳绿花红,水秀山清,云淡天蓝;洋洋煦日、暖暖春风之中,阵阵轻柔的和风拂面而来,给人一种飘渺舒畅、美好惬意、心旷神怡之感,真可让人沉醉其中,遐思无限。有【临江仙】词为证:
三月初三深夜雨,房檐滴水丁冬。晨来雨住彩霞红。飞花逐蝶,百卉更葱茏。
布谷声中农事急,耕田播种匆匆。滂溪春色正繁荣。闲翁柳下,谈笑说年丰。
话说滂溪民国学校威名远播,很快誉满梅州,许多有名望的家庭的孩子也都在这所学堂里完成启蒙学业。正是:
经典国学薪火传,书声朗朗小荷尖。
童心质朴通仁礼,孝悌之风满故园。
光阴似箭,不觉就过了一年。滂溪民国初等小学没有改变,孩子们却渐渐成人。学校的热闹的确给偏偏的山村换了气氛,古直的脸上洋溢着喜色,但却一定程度地似隐似现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心境。多年的办学心愿实现了,如此圆满,可他心里沉甸甸之外还萦绕着一些说不清的什么,如同羁绊在身,使他的喜笑谈吐难以入情尽兴,因为滂溪民国学校只是间初等小学,读完初小要赴梅城升学,路远而且费用浩繁,非一般家庭所能负担。为使学生有普遍接受教育之机会,作育人才,造福桑梓,古直决定再办一所高等小学,以解决家乡学生读更多书的问题。这也是有大志者的一番雄心。有分教:
校志掀开页有辉,读余远望心无愧。
静虑躬行崇守律,徐图渐进不违规。
和风化雨千苗翠,丽日当歌百树巍。
既定追求足未止,直循正道历年随。
人生有时候就这么奇妙,如果你愿意做一支破空而出的箭,只要确定了方向,就积攒好生命的全部力量,然后离弦而出,矢志不渝,永不言回。这个过程中可以有跌落的悲痛,却不可以有折项的翻悔,只要你相信自己,坚持下去,这时候生命的奇迹就会显现。在民国期间,国民政府非常大总统孙文先生倡导国民教育,号召天下拆庙宇盖学堂,提高国民素质。1914年2月,30岁的古直依旧在追求着他的教育大业,他从香港回到家乡,组织起龙文乡教育会,策划筹办龙文公学(高等小学)。因新校舍尚未竣工,学校没有校舍及员生宿舍,古直看中了家乡滂溪村中的安仁寺庙。
山山有道,村村有庙,自古以来,凡有人聚集的地方都建有庙宇,拜神都是有所需求,要么求五谷丰登,要么求止战息戈,要么求体健家康,总是求神明护佑,而非信仰所致。人们祈求神灵保佑世道太平,人丁兴旺,远古之龙神如此,后世之菩萨亦是,若无降雨送子之能,谁来求他!总是有求必应、灵验才好,也才能多得些香火。若是记录不佳,业绩太差,那是连庙都保不住的!
民国时期,梅南庙宇林立,人们信奉的神明众多。这样的小庙分布在全村各处,有土地庙、老君庙、社公庙、观音庙和五显神庙等等,每个小桥头也都有庙,后山半腰的竹林里有“福德文武帝君庙”。这些庙都小得不能进人,有的只有板凳那样高,涂成土红色,其实不过是神龛而已。
靠南的后山坡上,有一座安仁寺庙是一座古寺庙,廊舍数间,两进,不大,只有一个厅,东侧有两道横屋,小院之前是围墙和随墙门。地段很局促。小院里一块仆地残碑,何年建造无人知道,有人说是唐朝或是更久,其初香火也很旺。这庙经过上百年风吹雨打,门窗都已损坏,周围的厢房偏殿均已倒塌,只剩下残垣断壁和成堆的半截瓦砾砖块,隐没在了没膝的荒草中。到了明末清初,这里已没有固定的僧人,只是村里的善人信徒,常来添油加灯。由于年代久远,寺庙的外面葳蕤丛生,一人多高的野草,簇拥在其周围,“安仁寺”三字也是依稀难辨。寺庙里有佛有菩萨,塑像下有一张长方形供桌,桌上设有香炉、蜡烛台。因没了香火的供奉,塑像和供桌上布满了灰尘和蜘蛛网。太阳从房顶的破洞中斜斜地射在地上,粗细不一的光柱边上升起缕缕光影,使破庙更加显得幽静破旧不堪。院前院后荒草野树之间,大白天也有狐兔不时出没。一到夜里,周围更是空虚荒凉,令人想起蒲松龄《聊斋志异》里描述的情景。后人有诗叹曰:
古庙空山里,秋风动客哀。
峪无人迹往,断石横荒苔。
在20世纪初的粤东客家地区,乡人风气尚未开化,民风保守,人们大多信鬼神。对于神鬼还不能无畏无惧。信奉风水和敬畏神明的观念相当浓厚。古直则认为庙宇里面供奉的各种偶像,无非是昭告人们要安分守己,劳而无怨,死而无恨,是用来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古直决定捣毁庙的神像。砍山林卖钱办学还能得到别人的理解,把寺庙拆了当宿舍则无人敢下手。拆庙的话题一传开,满“村”风雨。
要兴一利,必须先革一弊。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拆吧。主意一定,至4月,为人素性刚方,受过新文化的熏陶,思想解放,敢作敢为。不随时好,不信鬼神的古直,亲自将村中的安仁寺庙里的神龛和佛像搬到安仁寺门口,点燃一把火炬,将其烧去。古直把火点着了,不知忽然从那里来了一阵大风,吓得所有在场的人缩起了脖子,个个目瞪口呆……
“风,风……风!”有人惊呼着。有诗为证:
风助火势火生风,腾空烈焰映厅红,
大火焚毁安仁殿,敢笑双华不英雄?
风助火势,几十年的干木板加上油漆助燃,更是一下便啦啦啦啦地燃得火旺火旺。古直回过头来,对着还在愣着的人们哈哈大笑:“好风凭借力,送神仙上青云嘛,有何不妥!”这一场大火烧的如何?但见那:
风借火势,火助风威;风借火势烈炎起,火助风威劈啪响。炎炎烈火盈空燎,赫赫威威遍寺堂。正是:
村户无缘孔孟书,神龛撤掉毁香炉。
泥人菩萨落河去,还撕中堂梁上符。
摧毁全部神像后,将寺产作校产,腾出庙屋作龙文公学校舍。将庙堂改装成几间单身职工临时宿舍,古直便是搬进去住的第一位活人。又从外村请来了十多个工匠,开始着手把僧舍加以整修。将拆下的好青砖都削去灰泥留下来再用,热热闹闹地干了起来。古直做出这种无畏的兴学之举,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啊!也可见他热切希望通过教育为家乡培育人才,推动家乡和国家进步的赤子之心,而不顾自身的利害安危。仅用了数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寺庙房屋改造,将寺庙改成了办公室和员生寝室,成为了龙文公学校舍。周围按着乡下前椐后朴的惯例,种了十多棵树,又于屋前高墩处种了几株梅花,将这个“洞天福地”像模像样地安顿下来,古直还为校舍写一幅对联:
远廓青山帘入画;清风明月气居中。
在20世纪初的粤东客家地区,信奉风水和敬畏神明的观念相当浓厚,迷信极深,大家皆以为毁了神像,必降灾祸。后见竟亦无殃,没有什么现世报的,村民又惊又喜,互相传说异事。在那时,古直能做出这种无畏的兴学之举,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也可见他热切希望通过教育为家乡培育人才,推动家乡和国家进步的赤子之心,而不顾自身的利害安危。从此,“古直拆安仁寺庙”
的奇人奇事,遂成为了这一带妇孺皆知的美谈。龙文公学学生郑天保后来有诗述:“手燃烈火炬,焚尽彼三宝。昔日安仁寺,今为公学堂。”指的就是此事。社会教育的作用极为重大。正是:
艰难创业立门墙,拆掉神坛办学堂。
古直芳名传万代,南中伟业永流芳。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