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二回   启初蒙免强留私塾  开小差受罚站书房

(2012-03-29 07:02:29)
标签:

杂谈

第十二回  启初蒙免强留私塾  开小差受罚站书房

  

    诗曰:

    院落清清一地黄,台前蛛网土尘扬。

    开门片刻新生涌,刹那心头闪亮光。

    上学读书了。活华、双华神气地当上学生哥了。他们有意无意地收敛了山野小子的野味儿,头虽然还是剃得光光的,但脚却是不敢再光了,他们规规矩矩地穿上了自己用于稻草编织的草鞋,背上妈妈用旧衣服改成的书包。

    课室设在堂屋内,堂屋的北方上首墙上挂着一幅儒家祖师爷孔夫子的肖像,两边楹联是:“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肖像下摆着惠先生的公座,即案几,案几后放着一张宽大、深黑色的太师椅,是先生讲课坐的椅子,老师坐在上面旁边还有足够的空间。在大腿右侧放一把戒尺,这戒尺是一个长方体,黑黑的、沉甸甸的,应该是上好的材料。案几上放一瓶红墨水、一枝笔、一个压尺和一个笔架,是先生圈改学生交的大毛笔字和先生给学生上书时圈点用的。教室同样破旧,凳子和桌子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十几张桌子在屋子里高高低低排成两排,弟子参差不齐,当时的滂溪村除了一两户旁姓外,全都是姓古的。除了他们兄弟俩以外,还有七八个滂溪古氏的孩子,那黎家的孩子黎铭也在这里上学。但见:

    室内咨询坐满席。开学喧闹稚童啼。

    腰酸腿软声嘶哑,本是凉天汗湿衣。

    开学的第一天,惠先生穿着一领青布长袍,衣领下露出突出的喉榄,鼻上架着一副如酒杯底一样的近视眼镜,头辫拖在脑后,白绒黑鞋、一身素雅。他指着墙上挂着的肖像对弟子们说:“这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是读书人的祖先,我们要天天拜他,尊敬他。如果有人敢对圣人不尊敬,就要打手心。”说完,拿起那把长方木戒尺,在桌上重重地拍了一下,开学的第一天,作为先生为了使今后孩子们都能够听话,当然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威严了。“来!拜先师!”“先生!先生!”。他先让弟子们轮流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吩咐他们每天上学先要朝至圣先师孔子三叩三拜,再给老师叩头,规规矩矩躬身谢安问好。真个是:

    身居陋室不觉寒,瓢饮箪食未感艰。

    随遇而安真榜样,情操魅力动人间。

    惠先生接着讲《滂溪古氏塾规》,不外乎是见了先生要行礼,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读书、开讲时不准交头接耳,更不准嬉戏打闹,认真完成先生布置的读书、写字、作文等任务,不遵守塾规的要给以训戒。最后他从古书堆里拿出一本书,吹了吹书上的尘土,展开书页,摇头晃脑,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各位看官,你道他还念了些什么?有分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毕念神童。

初上学堂的小古直坐在教室里,咿咿呀呀跟着老师念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听着老师的讲解:“《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百家姓念完之后,又开始念三字经。老师对他们讲道:“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就这样,古直可恼可喜的学子生涯就这样开始了,惠成先生把古直放到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古直初入私塾,甚是惶恐,坐于课室间,没有课外活动,缺少歌声笑语,如同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不是读,就是背。这才倾听老师讲那大学之道。那些文皱皱、晦涩难懂的文章读起来如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先不说复杂的文体他认得不全,最闹心的还是古体书排版全是从右到左,而且内容还是竖着印的,小古直此刻没有用心读书,他翘首望着门外,眼中满是焦急……有分教

    初来私塾恐同,教室犹如大鸟笼。

    晦涩文章最费解,方知就读不轻松。

    私塾的课程是上午讲课和背书,下午“描红”。弟子一个个要到惠先生桌前背书,在背到的地方,惠先生便用红笔画个圆圈,再教下面的新课,一个弟子一个进度。下次仍要从头背起。在背诵上,先生要求很严,或让你背几行,或让你背几页,有时还点出上句,让你接着往下背。先生认为背诵不熟或有错误的地方,给指出来,让再读、巩固,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先生才满意。如此循序渐进,直至把一本书讲完,读完最后总书。所谓‘总书’就是由弟子把读完了的这本书把它重新从头到尾背一遍。于是就结束了这本书,再学习新的书。正是:

    治学方知识字难,几多古语在书间。

    小童背诵为之始,旧训新词可尽安。

    话说双华自从上次因为美玉的事打抱不平挨了父亲的一阵脚踢以后,行端有所收敛:“我们放学后把黎铭带到一个地方,再向他道歉一番,你看这样行不行?”双华一面心不在焉地跟着老师念书,一面撞着活华的胳膊悄悄地说。“你们嘀咕什么呢?站起来念!”老先生发现了他们上课说话,便叫活华、双华站起来。再看那黎铭,一脸幸灾乐祸的样子。终于,惠先生宣布放学了。一群孩子像小鸟一样,把书本装在书袋里就往外跑。

    “活华、双华,你们两个留下,到我书房里来!”哥弟两个还没有出到大门口,就被惠老师留了下来,不知道这一回,等待他们的会是怎么样的处罚呢。 “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在没有入学前,早就听说惠先生的规矩很大,教刑极严,对于先生的严厉他们还没有进私塾之前就已经听说。长长的红木尺在惠成老师桌上伺候着,谁犯了塾规,就要摸戒尺打人。那戒尺是用硬质木料做的,长约尺许,厚5厘米左右,上面还刻着“戒”字。被打者必须自觉地伸出左手来——先生是绝对不打右手的,打坏了右手就无法写字了。先生左手托住弟子的左手背,右手打戒尺,一下、两下……打多少下,打的是否实在,就要看弟子犯错的大小和先生气的程度了。只需两三下,红木长尺打在手心,疼得刺心,而且还不许叫,更别说哭了;要是一哭,加打三下!有的弟子左手心被打得肿起好高,就把手贴住砚台止痛。弟子书背的不熟、字写错了,先生顺手对着他的脑袋“啪、啪”扁上两巴掌,更是家常便饭。在惠先生看来,学生不守塾规,挨打是天经地义的事,严师出高徒,弟子不打不成器。先生常说:“‘笋因落箨方成竹’,读书人不脱一层,难成凌云之竹。”

    书房里,惠先生手里拿着一本书,正端坐在书桌后的椅子里慢慢的翻看。将活华、双华两个留下来后,也没抬头,只是自顾自的看书。兄弟俩就静静的站在一旁等惠先生吩咐。一柱香、二柱香、三柱香……惠先生就是没有要说话的迹象,兄弟俩苦在心里却没话好说,只怪自己不该在上课时间开小差。如果惠先生只是罚站的话就已经很好了,说到底在罚站和打戒尺二样中选择,他们还是愿意罚站的。就在他们胡思乱想的时候,惠先生缓缓开口了:“你们,知道错了么?” “弟子知道错了。”他们弯腰、行礼、认错。“错在哪里?”惠先生又慢慢翻过一页书。“不该在上课时间开小差,乱讲话。” “知道就好了。”惠先生放下手中的书页。“坐下吧。”两兄弟面面相觑,心中虽仍是忐忑,但不用挨打了,自然大松了一口气,拖着沉重的腿,他们坐到了桌前,听到惠先生说:“今天我们就讲讲君子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有分教:

    法规道德如平仄,修养操行似措辞。

    文化传承扬韵律,古今君子是唐诗

    惠先生接着问古直:“你认为怎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呢?” 古直伸手摸摸头,表情有点为难,若让他背东西,一遍背不下来,多背几回也就是了,但是要问到他自己的理解,那么真的就是可怜了。“弟子认为,君子就是敢作敢当。就像先前我打了黎铭的嘴巴,过后我有向他说对不起。还有给他带好吃的。”古直想到这个就有点兴奋。“是因美玉姑娘而被你打的那个黎铭么?”惠先生问道。村中的消息就是流通,不然,平时人们的日子怎么打发呢?消息就是一阵风,吹过,也就漫天全是了。“是的,就是他。”古直点点头。这时活华也说了:“惠先生,我也和他道过歉了。”活华说这一句话的时候,内心一种很自豪的感觉。“这就是你们认为的君子么?”惠先生又道。“是的,这就是我认为的君子。”古直边说边点头。叹,惠先生长叹一声,抬头看着教室的屋顶感慨万千。怎么可以收下这么两个徒弟呢。惠先生又将他们教训了一番,无非都是一些‘困而不学,民斯为下’,‘寸金难买寸光阴’之类的话语,等惠先生教训完了,黎铭那小子早已经跑回家去了。

    看天色已经午牌时分,惠先生突然闻到一阵饭菜的香味,眼神不由自主的飘向窗外,他的厨工已经摆好了饭菜……他登时感到饥肠辘辘,这才挥挥手道:“散开吧。”兄弟俩如蒙大赦,但也不敢一哄而散,而是鞠躬道:“谢先生,先生先请。”惠先生站起身来,瞥了他们一眼,便迈步离去了。兄弟俩这才争先恐后的跑出学堂,回家吃饭。回家后活华感到双腿一阵阵酸麻肿胀,叹了口气道:“这可怎么熬啊……”双华轻声道:“要不明天咱们逃学吧。”原来这惠先生有一怪,那就是绝不点名,学生想不来就不来,他也不会追究,但只是有一点,进了这个门,就得严守规矩,一丝一毫也不能走样。其实双华很喜欢和哥哥一起“周游滂溪,捞鱼摸虾”,毕竟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放纵,和学校枯躁单调的“填鸭灌输”相比较,简直是人生的两种境界。有分教:

    初龄学子应无邪,那季阳光何处赊?

    野性生来人疾首:竟思逃学小双华。

    毕竟后来古直逃学了没有,请看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