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 教育要从零开始,让孩子赢在“人之初”

(2011-10-31 14:46:33)
标签:

早教机构

0-3岁教育

资源共享

育儿

分类: 其它

博首推荐

一夜秋风扫落叶,提醒着我们夏天的脚步已经离去。又是一年新生开学的时候,大、中、小学生陆陆续续地开学了。“开学”二字,对于已经工作的我们来说,似乎已是遥远年代里的词汇了。但父辈对我们的教育与培养却是时刻无法忘怀的。而如今已经成家立业的人们,也都越发地明了什么叫做“天下父母心”,什么是用心良苦。

“投资” <wbr>教育要从零开始,让孩子赢在“人之初”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家长的传统价值观。从小孩出生懵懂无知到长大成人有所担当这漫漫旅途中,作为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教育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念大学乃至出国留学,家长为之所付出的“投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有些家庭里对孩子教育的支出部分甚至会占上家庭总收入的80%。可见我们培养子女成龙成凤所付出的代价之大。

但始终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时期--0~3岁这一阶段的教育。在3岁之前,他们往往只会重视小孩的身体是否健康茁壮,认为买很多的营养品和玩具就算是一种“培养”方式了。

“投资” <wbr>教育要从零开始,让孩子赢在“人之初”

欧洲人说“聪明是吃出来的。”这话从科学上来说也是不无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大脑成长所需的主要营养是脂肪,也就是必需脂肪酸,而好的奶粉可以供给小孩脑力成长开发必须的营养元素,但物质上的营养始终是不够的,我们对孩子精神上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成长与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

然而现在却很少有人明白对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家庭,夫妻都是双职工的,选择直接将小孩交给语言不通、甚至有些无知的小保姆、月嫂来带,抑或交给传统观念极强且文化程度比较有限的爷爷、奶奶来照顾。

这样一来,孩子接触多元化环境的时间与机会就会大大缩短,使得小孩易出现孤僻、沟通障碍等不良现象。同时,老人的溺爱和家长的过度宠爱,容易导致孩子目中无长辈,我们老一辈的关乎礼仪孝道的一些优良传统就此被忽视,而孩子的感恩、孝心自小就缺乏培养和引导,从而造成小孩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性格。早在几千年前先人就在《三字经》中言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而近年常常出现的高官、富二代子女杀人、殴打群众的新闻事件,也都纷纷印证了在孩子“人之初”以及后天教育造成的影响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投资” <wbr>教育要从零开始,让孩子赢在“人之初”

有很多家长会质疑,0-3岁的婴幼儿是否像大孩子一样有足够的能力来接受教育呢,早期教育的说法可行吗?

脑科学研究表明,宝宝在出生时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五十亿个突触,脑约400克,智力水平达成人的25%,一年后突触的数量增加二十倍,3岁时脑重达成人的约80%。而孩子到了三岁的时候,其智能、体能、个性都已经定型近80%以上。以上数据足够说明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事实。而0—1岁正是宝宝学习最好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日俱增的。

“投资” <wbr>教育要从零开始,让孩子赢在“人之初”

对门邻居就有个很注重早教的妈妈,前两天带着女儿小萌,去珠江帝景参观劲葛琳克0-3婴幼学院,源自台湾的0-3岁幼儿教育,初次在北京设点开业,跟普通幼儿园不一样,劲葛琳克是全日制的婴幼教育机构,而且招生数量有限。为切实保证学生上课的质量,招生流程也要经过筛选之后才可以正式入学。但凡家长们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参观学校,幸运的话还能预约到创办人储博士的亲职教育演说场次(不是每次都有噢),而且并不是所有报名的宝宝都能入学,所以邻居现在很纠结的是女儿是否可以顺利入学。

“投资” <wbr>教育要从零开始,让孩子赢在“人之初”

“希望孩子可以幸运被选中吧,听教育学博士演讲的时候我就下决心要给孩子报名,这不都是为了孩子嘛……”听到她这样乐此不疲地讲着,忽然明白父辈们当年的用心良苦,着实惭愧啊。

的确,3岁以前是孩子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错失这早期教育的良机,将小孩一生中最宝贵的智力、潜能以及品行教育的大好时光给白白浪费掉,家长们也只能悔恨遗憾了。

所以,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必须抓紧对孩子0—3岁教育的黄金时期,从0开始“零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展翅腾飞,成就家长们的“龙凤”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