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与“死”没有同音字
(2014-01-21 11:06:58)
标签:
杂谈 |
2013年第三期《读者》刊发了一个幽默,原文很短,但寓意深长,我不妨援引一下,题目叫《命真的只有一条》.“今天查了字典才发现,居然没有和命一个读音的字,原来命真的只有一条,汉字博大精深啊”!看是一种幽默和调侃的“段子”,但随后我陷入了沉思。我们在追问这些问题时,同时也在追问生命的尊严。
命是独特的,无法替代。从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律法开始,都对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给予了最严厉的处罚。然而,再强大的法律,哪怕死刑都无法托住敬畏生命这样大的主题,因为人的灵魂难以辨识生命的意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命”是这一发音中唯一的字:命,只有一条,生命只有一次,可谓珍贵。与其对应的是,“死”也没有同音字。死,也只有一次,可堪珍重。在命的起始与死的发生之间,是灵魂寻求依托的维度。单体的“命”和“死”都是被动获得的,人自己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命”和“死”的施与者和剥夺者,人生的终极责任是在生命当中寻求死亡的价值。生的时候追求平淡里的深味、简易中的精致、清素下的高贵,人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质和厚度。
如果有机会,请大家看一部《最后的绞刑师》的电影,那个被人鄙视的绞刑师在对纳粹战犯执行了绞刑之后,被拥戴为英雄:社会对你的评价,不在乎你杀了人,在乎你杀的是什么人。然而,绞刑师内心对生命的敬畏始终折磨着他,在麻木的社会中,他无人可诉。人之“生”与“死”是如此的不同,又联系得如此紧密;人害怕“死”,却还会在可能是“活”的状态下当成死人,这是多么悲惨的命运。这也许就是人类终极的悲剧所在,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与灾难与此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自然造化真的很公正,动物没有精神意识、智慧等,有生存而没有生活,所以其虽然有死前的肉体痛苦,却没有死亡恐惧与焦虑。而“上帝”创造了人,给人以精神意识、智慧与能力,人类于是可以改造自然以为己用,可以享受生活,但却也要承受额外的死亡痛苦。也许人之“生”要更多地求“助”于科学,而在人之“死”的方面却要更多地求之于某种终极关怀和智慧。在此,中国传统的死亡智慧可以提供给现代人许多有益的启迪。面对短暂的生命,我们需要敬业、敬物、敬人,也就是敬天地、敬生命、敬自我,正因为如此,人在追求一种内容和气质相近的生活,即专注、执着、严谨、诚实,才能使生命“绽放”,身心并赴,内心里会充满安宁和纯粹的喜悦。
命,只有一条;死,只有一次。心有“逃城”,安放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