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石窟

(2019-11-16 21:38:15)
标签: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伊河

皇甫度

20054月,“全国第八届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当时我作为与会代表会后曾经游览过龙门石窟,但那时只是放松心情,走马观花地游览,没有对龙门石窟进行较详细的了解。

                       龙门石窟

                               20054月游览龙门石窟

这次,2017年,也是4月,是我整整12年后第二次来到龙门石窟。因为这次是专门旅行,所以对龙门石窟的相关资料做了一些梳理。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伊河两岸的峡谷峭壁间。这里龙门山与香山对峙,伊河切谷中流。看上去宛如门阙,所以又被称为“伊阙”,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了。

                               龙门石窟

              伊河西岸龙门山崖壁上的石窟群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迁都到洛阳(公元493年)期间。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迁都到洛阳。同时也拉开了开凿龙门石窟的序幕。此后在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但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时间长达150年之久。

如上所述: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据说,卢舍那大佛像就是以武则天为原型开凿的,武则天曾为此捐款2万贯。

这两个朝代的造像反映出了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艺术风格。比如,宾阳洞里的佛像群。

                           龙门石窟

                北魏时期开凿的宾阳洞

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其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卢舍那大佛群雕最为著名。

                                

                                龙门石窟

             唐代开凿的奉先寺

龙门石窟修建的规模和耗费的时间都超过了云冈石窟。比如其南北长达1公里,存有洞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而云冈石窟东西虽然也绵长1 公里,但是大小洞龛只有252个, 造像只有5.1万余尊。

        现将龙门石窟除奉先寺之外的其它主要洞窟介绍如下:

1、古阳洞

开凿于北魏493年,考证为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的时间最早、时间延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

                                龙门石窟

             古阳洞

2、莲花洞

因洞窟顶部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建造时间为公元525527年。洞内一佛两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率领二弟子游说讲经之像。大弟子迦叶手握锡杖,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似经过艰辛岁月的长途跋涉。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姿态优美。

                                龙门石窟

           莲花洞

3、宾阳中洞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孝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后因发生宫廷政变及主持人病故,计划中的三个洞窟仅完成了其中的一个——宾阳中洞。

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

                                龙门石窟

                                                                  宾阳中洞

4、皇甫公窟

建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是北魏太尉公皇甫度的功德窟。它是皇甫度独自营造的“私家”石窟,所以能统一规划、精心设计、一次完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其特色是本尊释迦牟尼佛手被雕刻成六指。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龙门石窟

                                                                  皇甫公窟

在游览完一个个石窟后我常常想到一个问题:

佛教徒为什么要开凿石窟呢?

现在我的认知是:佛教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以来便获得了我国先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群体,各种各样的人都信奉佛教。各个朝代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都利用佛教文化来教育他们的老百姓,于是他们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和石窟。寺庙是提供众多教徒活动的场所。对于特殊的群体或个人则不适用,于是开凿石窟便应运而生。

据说石窟是古印度佛教的一种建筑方式。印度佛教徒为了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想在山洞中修炼成佛,便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石窟。石窟一不怕火灾,二不怕水灾,异常坚固,可以提供一个永久修行、宣扬佛教文化的清净居所,所以更受财力物力雄厚的人们的欢迎。总之,我国的石窟是佛教徒仿照印度的石窟建造的。

由于信仰佛教的人们所属的佛教派别不同、佛教徒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选择修行的地址不同、建造石窟规模的大小、修建时间的早晚、石窟里的雕像、壁画内容也千差万别。又导致我国石窟众多。比如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重庆大足石刻等等。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奉先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