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2010-10-17 16:29:21)
标签:

陈关富

坎布拉

青海

国家公园

丹霞地貌

分类: 旅游随想

    10月5日,我和太太参加散团去看坎布拉的“丹霞地貌”。承旅游大巴两个小时后,来到一个山村,导游说,这里就是黄河的上游,在一个人工湖里,河水碧蓝而又安静。换乘小巴后进入地址国家公园,山路弯弯,盘旋而上,在半山处小息,照相,观看黄河上游的一个叫做李家峡的水库,据说水电站拱形大坝有些像攀枝花的二滩电站。约半小时后小巴爬到山顶观景台,远眺丹霞地貌,此时,并不觉得稀奇,倒是公路旁的的森林扯住了我们的眼球。漫山遍野的黄桦树,葱郁中带这秋天的浅黄色,一望无际。很快,我们被带入青海尖扎坎布拉国家公园腹地。周围都是由红色沙砾岩构成的大大小小的山峰。顺着山上攀爬,来到山顶一处简易的观景点,环视四周,一阵惊叹过后,举起相机,这就是---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青海游记(3)——走进卡坎布拉  
附:丹霞地貌资料来自互联网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粤北仁化县注意到了分布广泛

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1]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2]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3]

 

 

  在早期对丹霞地貌的定义中,地貌的形态往往会被不厌其烦地描述,这样的定义充分说明,丹霞地貌是有着许多曼妙优美的形态的,这种形态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地貌。然而,随着研究丹霞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丹霞地貌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简洁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罗列具体的地貌形态了,而是把这些形态归结为“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即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2])。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55°至90°之间。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入红层丘陵山地中,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界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