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长江奔流 一面是黄河浩瀚
长江黄河手拉手 拥抱出江海大平原
江海里四季产鱼虾 平原上年年长粮棉
山清水秀是我的故乡 沃野千里是我的摇篮
……
平原上遍地金和银 江海上处处生风帆
天高地阔是我的恋歌 沧海桑田是我的家园
……
这是郁钧剑演唱的歌曲《江海大平原》的歌词,这江海大平原就是我的故乡。
曾经多少回,漫步乡间田埂小道,阡陌纵横、水网密布,一条条不知源头的小河,清澈见底,在两岸芦苇的簇拥下,载着历史岁月的痕迹,悠然地穿过一座座小桥,绕过一个个村庄,亲吻着停泊在庄门前的一条条木船,还不时惊起身旁的一只只水鸟,常年不知疲倦地流向远方,直至消失在茫茫天际间……。
信步走进村舍、庄园,你会发现,一户户人家都是沿河而居,草屋茅舍,青砖黛瓦,榆柳桃李,袅袅炊烟,鸡鸣狗吠,无不充满着恬静、盎然的田园生活情趣。
儿时老家居住的村子地处南通县和如皋县交界处,两县在此隔河相望,木桥相连。我们家的这个庄子是全村最小的庄子之一,只住有伯祖父家和我们家两户人家,共八口人。两家各住一栋房子,都是当时农村典型的“一进三”的“五架梁”房屋,中间为堂屋,左首是卧房,右首为厨房,虽然都是茅草屋顶,但伯祖父家是正房,青砖墙,我们家是厢房,土墙。庄子北面有一个磨房,南头是一个水车房。
从远方流来的一条河流,依偎着两家的十几亩农田,在小庄子后面拐了一个弯,并分出一条支汊,将小庄子的三面紧紧环抱,“房家庄”成了一个树环水绕的“半岛庄园”。庄子周围和农田四周的田埂、河岸上的杨柳树、榆树、桑树、槐树、桃树、杏树、柿子树、石榴树、枇杷树,房前狭长的空地上随手栽插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鸡冠花,水车房车水口青砖砌筑的水渠两边,那些应着时令开放的各种叫得上、叫不上名字的野花,还有那屋后的竹园,房前屋后觅食的鸡群,小河里嬉水的小鸭,伴我走过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和中学时代的人生历程。
水乡的人离不开水,水成为水乡人生活的一部分。从浇灌菜园到洗衣做饭,用的都是河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连接河水与人的台阶通道,人们都叫它是“水踏子”。虽然水踏子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寻常之物,却也反映了各家各户的经济条件。“穷”人家的水踏子,是直接把河坡稍微夯一下,再修成一级级台阶就成了。这种水踏子没有踏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经不起雨水冲刷,上下行走也容易摔跤。“富”人家做水踏子,要请上当地的泥瓦匠和木匠,把台阶修得坡度适中,并在台面铺上青砖。讲究的人家,水踏子的台阶上铺的是整块青石板,还要做一个“木梯子”,牢牢地固定在水中,在木梯子与青石板间搭上一块硬杂木做的踏板。这种水踏子站两三个人都没问题,而且可以随着河水的涨落调整踏板的高度。我们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是父亲自己动手修的,在台阶上铺了青砖,在水中钉了两根木桩,踏板是榆树板做的。水踏子不仅是大人们的“工作场所”,出行走亲戚、进城上街采购来回乘船的“水码头”,也是我们小时候的“水上乐园”。夏天,可以站在水踏子上钓鱼,脱了鞋涉入水中摸鱼捉虾挖河蚌。
与山水相伴,过田园生活,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也是今日“小资”们抒情写意,浓墨重彩,把灵感转化为诗词歌赋画卷的怀旧之地。无论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还是唐代诗人王建的“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抑或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都把乡村景色、农耕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各种典型特征刻画得细致入微,出神入化,给人无限遐想留下无穷的回味。而传奇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笼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更是用她那水晶般纯净的音质,带你离开尘世的喧嚣,在乡间田埂小道漫步,在小桥、河边流连,静默中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令你有一种再去乡间看看农家炊烟升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乐趣的强烈欲望。
此情已待成追忆。看看今日的农村,儿时诗情画意般的乡村田园生活已经变成了“梦里水乡”。恰如一首诗所云:“对春天的回忆恰如一个梦,一个永恒在稚嫩的心灵中散发着乡韵的小曲儿。”本来,我国农村村庄田园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等条件,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它不仅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小桥、流水、人家,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展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魅力;山高水长,阡佰纵横,屋舍俨然,竹翠林茂,炊烟袅袅,五谷飘香,春和景明,凸显出的是古朴、富庶、兴旺。
然而,随着农村建设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自然环境却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流淌了百年的小河被改了道,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树几被砍伐殆尽,一排排、一栋栋几乎千篇一律的“别墅农舍”,很难让人看到曾经的乡土气息,而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不文明的卫生习惯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整齐划一、截弯取直的河流也已被农药、垃圾、大大小小乡镇企业排出的污水浊流污染不堪,再也没有了清澈见底的河水和碧绿茂盛的水草,成群结队的鱼虾也不知去了哪里.村民们也早已不再饮用这被污染了的河水。
站在经年失修的“水踏子”上,双手捧起一把眼前的河水,看之呈黄褐色,闻之一股异味……
小桥,流水,人家,曾经的风花雪月,消逝了的乡愁别恋,成了人们心中久远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