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们的原始开发
白银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查明的矿物成分有200种左右,其中属于氧化带和次生带矿物约100多种。原生带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少量至微量的有斑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毒砂、磁铁矿、磁黄铁矿、硫锑铅矿、碲银矿、银金矿、自然金、自然铜等;次生矿物繁多,主要有辉铜矿、铜蓝、赤铁矿、孔雀石等。
白银厂不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开采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早期的开发,据民间传说,始于汉朝。据文字记载和矿山遗迹遗物考证分析,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开始,这里开始有了大规模的矿业开采活动。但这种开采只是以地表铁帽氧化带为开采对象的金银开发活动。采矿活动繁盛时,矿工人数达到三四千人,有“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兰州)”之说。
当时最著名的开采地当属凤凰山。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位于矿区的老君庙匾文云:“刘禹锡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夫山岂必有仙哉?亦曰有矿则可称其名也,如皋兰东北凤凰山是。何以凤凰山名也?询之土人,佥谓父老传言,乾隆初年,适有凤凰来集于山巅,其山产有金银铜铁矾矿,各矿以备国宝年火之需,下以利民生日用之资,应候而生,待时而出,诚得赏识者虚心采拨,吾知山岳效灵,精华必露,如霞之蔚,云之蒸,踊跃奋兴,各献其材,以与国家储为富强之基础。礼云,地不爱宝。又谚云,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名实相符,吾因有感焉,因作凤凰山记。”。凤凰山故此得名,民间也称八宝山。
由于历史上白银厂地区的隶属多次变更,先后入皋兰、靖远县境。因此,对这些早期的采矿活动,《皋兰县志》和《靖远县志》多有记载。成书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靖远县志》有一段这样的记述:“自明朝万历年二十年(1592年)前,敢战之风,稍非故矣,兼之白银厂、剪金山亡命之徒,多逃匿其中,窃矿营利。”这一记述,一方面反映了凤凰山一代的官方采矿活动由来已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里的矿产资源也屡遭民采盗挖。因为明代金银矿开采大都采用官府垄断制,由政府主持开采。间有民采,须经允许,其课额税赋也重。朱元璋即位后,禁止采矿,认为采矿有伤风水,但后来却是屡禁屡开。官办也好,禁采也罢,“盗矿之事,史不绝书“,而且遍及各省,大都是银矿,其中多是民间零星偷采,也有凭借势力占领官家的银场,更有的建立武装和官府对抗。白银厂的情况,看来不过是一些“亡命之徒”或走投无路的老百姓,逃入深山,“窃矿营利”。

1956年大爆破前拍摄的折腰山现场影片资料截图
乾隆三年(1738年)11月24日,甘肃靖远、庆阳和宁夏银川、平罗、中卫等地发生强烈地震。对此《兰州府志》也有记载:“乾隆三年冬十一月,靖远县地震有声,一月方止。”凤凰山山体腰折,矿洞塌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经历了大劫难的人们似乎对大地震腰斩凤凰山产生了莫名的恐惧,逐把凤凰山改称为“折腰山”,矿区大规模的金银开采活动也戛然而止,人们不再关注山中的黄金和白银,更无人去探寻埋藏在大山深处巨大的铜矿资源,只是偶有一些热心人士前来采挖黄铁矿熬制硫磺。据1943年8月25日出版的《新西北月刊》署名林幽的文章《由我国矿冶成长过程析视甘肃矿冶发展的史迹》的说法:“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金城优癝贡生宋法灏主办此山矿务两年半,当时只采磺矾,并未采金,后因故停办,今尚存房屋二十余间,均頽圮不堪。”
1957年12月,白银公司关于《白银厂古代采冶情况调查》也有这样的记载:“据居民张生禄谈,他父亲张玉有曾在光绪年间开矿时,担任矾工头的职务,负责采矾及熬矾等事宜。另有宋荣华担任磺工头,负责采磺熬磺。先后干了八年,约从光绪二十六年到三十三年止,主要开采硫磺、矾类及一小部分金。开采的矿坑主要是(火焰山的)大矾巷、老爷巷,(折腰山的)阳洼巷、阴洼巷四个矿坑。此外,曾在大井巷、磺洞子等老洞中进行过开采,并在火焰山的金矾沟内淘取一部分沙金。当时有两百多人。遇到富矿时,每人每天能采到二十多斤矾或磺,不好时,每人每天只能采到一、二斤,甚至更少。”
1956年大爆破前拍摄的折腰山现场影片资料截图
当初,铜城白银第一批创业者在这里进行地质勘探和矿山开发前期准备的过程中,除了所见三圣庙和老君庙外,还发现了大量前人所开凿的坑道和采场,而且规模较大。在当时所做的地质调查报告中,有记载的古采矿遗迹30多处,包括旧矿堆和淘金用的水井及炼渣等,甚至在冲积泥层下数米之深的地方也发现了古人采矿的遗迹。最大的古代采矿遗址入口位于今白银公司露天矿火焰山矿区(二号采矿场)矿床剖面上,主行道都在100米以上,坑道延伸上千米。古代的采掘方式主要为简单的手锤、刨锤和火烧醋泼法,装运全靠人背筐拉,工人只能四肢伏地匍匐爬行。在火焰山矿区东部的金矾沟矿区,遗留有古人采掘金矿及土法提炼黄金的工业作坊遗迹,还有遗留的坩埚等作业工具等。古人采矿作坊坑道内的支撑柱己腐蚀,但坑道壁上的喷浆虽历经多年但依然完好,体现了当时的采矿生产方式。只可惜,到1956年的大爆破时,三圣庙、老君庙和古采矿遗迹随着一声巨响而灰飞烟灭。
除凤凰山外,著名的采矿地还有寿鹿山。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顾炎武撰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兰州北二百五十里,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对这一记载,有人认为这是对白银厂一带矿业开采活动的记述。曾振权先生在其所著并发表于1988年《白银文史资料》第一辑的《白银市历史述略》一文中,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曾先生认为,寿鹿山在今景泰西部,属于祁连山脉。祁连山脉在甘肃天祝与古浪西部的一段叫乌鞘岭,主峰称毛毛山,从东部开始到景泰境内称为松山,其中景泰境内的松山在清康熙以后改称寿鹿山。成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重修皋兰县志》说:“寿鹿山,在永泰堡南十里,崇冈隐天,深林蔽日。古老相传,本人迹不到之地,樵人以斧斤入,始见庙宇,不知何代所建,有老僧与白鹿在庙中,岁一出游,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踪迹绝矣。土人画僧鹿于庙壁,因以名山。山有矿洞,甚深,其矿久竭,唯支洞大木今尚林立。”这说明,寿鹿山的采矿业到清末虽已不见昔日的繁忙景象,但其矿洞还保存的比较好。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万历年间官至兵部尚书、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郜光先写过一首《松山矿徒解散》诗,曰:“中原有芳树,日暮夜疏稀,风雨又飘落,根深苦无依。可怜茕茕鸟,忍与旧枝违,栖迟偃双羽,那知身是非。日久思故林,哀哀鸣且飞,沙场栖靡定,摇摇将欲归。鸿雁旋中泽,安得稻梁肥。暖汀育鸥鸟,饮啄自忘机。”描写的就是松山矿徒被解散以后无依无靠、无可奈何、哀鸣悲凄的心境。
因为松山与寿鹿山一脉相连,明代还无寿鹿山一名,所以这里的松山就是指清康熙以后才得名的寿鹿山。
孰是孰非,笔者难以作进一步的考证。不过,松山或寿鹿山也好,白银厂也好,都说明今日白银地区先民们的采矿活动一度达到相当的规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