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烈士山
(2010-02-04 12:30:27)
标签:
烈士反满抗日抗联军事 |
分类: 民族大义 |
十二烈士山位于双鸭山市宝清县西部兰棒山北麓的大尖山子脚下,在宝石河上游的河谷平原上,兀然隆起,好像是守护着群山大岭的一位哨兵,因此当地人最早的时候称为“小孤山”。山不很高,最高不过百余米;山也不算大,方圆也就几公里;但山势陡峭,林木葱郁,还有泉水潺流成溪,山道旁自然生长着五颜六色的花草。特别是登山远眺,看山下如棋盘一般的阡陌农田,顿有山河如此美丽,此生不可虚度之感。山顶之上,有横七竖八的大石,还有低凹不平的坑,纪念十二位烈士的石碑矗立在最高处。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十二名勇士与日寇浴血奋战并以身殉国的地方。
1938年春,第2路军主力西征出发后,在吉东地区坚持斗争的还有第4军留守处(留守处主任为第4军第2师4团政治部主任彭施鲁)、第5军3师及第7、第8军等部队。这些部队在周保中的指挥下,为保卫后方基地,策应主力西征,打破敌人的“讨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著名的十二烈士山战斗就是在此期间内发生的。1938年3月18日,第5军第3师8团一连的14名战士在连长李海峰的带领下,正准备和总指挥部派来的交通副官张凤春一起到蓝棒山的李炮营集中,当他们行至宝清县石灰窑南沟的时候,突然与200多名日伪军和100多名伪兴安军骑兵遭遇了。伪兴安军是日本人在伪兴安省专门训练的一支骑兵部队。这支部队的成员个个善于骑射,人人凶狠残暴,烧杀成性,战斗力很强。为了迅速剿灭松花江下游的抗联队伍,他们特地将伪兴安军的3个团调往富锦、宝清一带。
此时,李海峰他们可以继续前行进到山里去,那样他们自己可能安全些,但抗联密营便可能会被敌人发现。李海峰没有进山,而是带领战士们抢占了头道卡子附近的小孤山,与将近20倍于己而且装备精良的敌人进行了长达一天的鏖战。
稍具军事常识的人就可以想象出这场众寡悬殊的战斗会是多么惨烈。但想象毕竟是虚的,还是让我们来听一下在这场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张凤春说的吧:
“李连长带领小队抢占了前方一座小孤山沉着应战,我们利用小孤山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与400多敌人鏖战一天,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打得日伪军人仰马翻。在面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我们活着的人用白雪匆匆掩埋了牺牲的战友后继续战斗。李海峰连长发挥了‘射手之王’的威力,由杨德财给他押子弹,三支连珠枪轮着用,一枪一枪地打,枪响人倒。后来他双腿打断了,就由我和杨德财两人抬着他转移阵地继续战斗,……班路遗指导员和张全富都受了重伤,他两个共同抵挡20多个日本兵,结果班指导员光荣牺牲,张全富拉响了最后两枚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战士小王黑子是依兰人,牺牲时一条腿跪在深雪里,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呢!他只有18岁……”
日本人见强攻不下之后,便在东山上架起了迫击炮,向小孤山猛烈轰击。临近傍晚的时候,李海峰命令张凤春和另外3个人转移,他自己在掩护张凤春等突围之后,和留下来的战士们把枪摔碎,把零件抛进雪谷中。当敌人再次冲上来时,他们痛骂不止,最终以身殉国。
此一战,李海峰等共击毙击伤日伪军100多人,攻上山顶后的敌人极为恐慌,只拖走了30多具同伴的尸体便匆匆离开了那里。
不久,第2路军总部为李海峰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决定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后任第5军政治委员、中共道南特委书记的季青饱蘸浓墨,写下了一篇“十二烈士山记”。在这篇记后,有诗赞道:
蓝棒山顶云雾重,
宝石河边雪花飞。
寇贼凶焰犹未尽,
十二烈士陷重围。
神枪纵横扫射处,
倭奴蒙狗血肉堆。
竟日鏖战惊天地,
胆壮气豪动鬼神。
不惜捐躯为革命,
但愿失土早回归,
他年民族全解放,
指点沙场吊忠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