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违”,按照原文,大概孔子的本义是说不要违背了礼法,不违背父母的意愿。父母希望我们做的事,尽量做到。父母责令我们做的事,尽量不要违逆。父母说得不对,讲道理又讲不通的时候怎么办呢?
先不论对错,先顺着吧,不能顶撞,过一阵子再讲道理。否则很容易起无谓的冲突啊。所谓孝,首先是尽量不惹父母生气。孝顺孝顺,顺就是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一个懂得孝的孩子,会尽量少的让父母为他忧愁。让父母笑,就是孝。父母只有在我们生病的时候才为我们担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如果对父母不敬,只是赡养,就跟对待那些宠物没有区别了,算不得孝。所以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穷人家的孩子,没那么多钱,但出了很多大孝子,是因为他们心里有那个“敬”字,孝敬孝敬,敬才是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是说最难的事情是在父母面前一直和颜悦色。至少不能给父母脸色看,小时候还好,孩子嘛,大人不计较,若真成了习惯,长大了还那样,父母就该伤心了。人都有老的时候,老人小性儿,最怕的就是孩子给自己脸色看。我们不以为意的任性,很容易让父母伤心,这就是不孝了。真的孝,即便自己再难再痛苦,在父母面前都会保持微笑,让父母安心。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虽然孔子说这句话是为了强调色之难,但现在的孩子,真正做到的不多。现在的父母替孩子们做的太多,“有事,弟子服其劳”,希望他们至少能够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也是孝。此外,“有酒食,先生馔”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做到的,饭菜上桌了,父母不动,孩子不能先吃,这是自古就有的规矩。现在的父母爱孩子,把这些都淡化了,殊不知,这样的点滴很有可能滋生以后的“不孝”。
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个人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的全不一样,这就是因材施教吧。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孔子给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在孔子那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一二三四条。而且,孔子的答案,大都异常简洁,这是很高的智慧。禅宗的机锋,竟然在这里能看到一些影子。
孝,这个字,不用背,去做就好了。至于方法,没有定式,不一定非要“出必告反必面”。这四段话里,孔子好像给了我们方法,但细想想,那些具体的形式也都模糊了,只留下一句话——用心去爱你的父母。真用心了,无违、少忧、恭敬、悦色自然也就做到了,不一定每天要去洗脚,也不一定非要去温席尝药。我们要向孔子学的,不是方法,是心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