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我看见老园丁温兴隆老师和张翀中老师在草堂巷握手,忽发奇想,去采访一下二中老教师。早上恰巧没课,就如了愿了。
温老师的记忆:安阳二中的前身是孙冶让的学计馆,座落在范大桥街10号。先前是项氏祠堂。项氏祠堂共2.8亩。门前是半月池,现在是民房。大门左右侧是平房(四小附中成立后拆建为四楼木质楼梯的楼房),中间是门厅。从门厅进去是一条短短的通道,便见第一个天井(坦)。天井东侧是平房,北面是七间平房。平房的北边又是第二个天井。从天井往北走,是五间屋平房。五间屋的东侧是三间屋(现是升旗的地方),西侧是平坦。五间屋的北边是第三个天井。天井的北边是三个教室。西角是厕所。整个项氏祠堂方正,各司其责。
1970年以前,项氏祠堂为四小低年级部。二年制四个班。
1970年,项氏祠堂被设为四小附中(1970--1979)。当时四小校长项玉兰。从1970年到1979年,四小附中拥有2至9个教学班,每班有50至60多人。开始是初中二年制后转三年制。许多知名人物都是从二中毕业的。(另考证)
四小附中最初由温兴隆老师负责,当时是四小革委会成员,分管学生工作。温老师是大队辅导员兼团干。那时的四小附中教师很有名,罗列如下:叶思诚、林永棣、虞伟年、郑光良、唐增加、王宗津、袁春荪、彭春莲、黄元龙(已故)、付斌、张之伟、吴进等老师教语文;唐文彪、项启梁、杨锦红、钟兆楷、陈荣昌等老师教数学;郑超等老师教英语;胡友生老师教地理;龚章铸老师教化学、农常、机电。四小附中很出名,比如篮球比赛年年获奖,温老师那有许多宝贵的照片。
1978年,城关二中(安阳二中前身)成立。首任行政人员:校长蔡光娒(后调入城区教办主任,已故),副校长周金池,教导主任周锡宝,总务处主任南松生,温兴隆任专职团干。而后调任领导有,薛祀夏任校长,吴梦舟、陈元龙先后任副校长,陈国光任第一任书记。1987年黄则宽调入任校长,九十年代以后卓志望、郑锡浩、林弢(现任)任校长。
温老师与原四小校长项玉兰招贤纳才,请来东北归来的杨卫民老师,请来大学毕业的林春香老师,后来项金香老师从东山农场里来了,郭振武老师从杭州大学毕业也来了,林光荣老师1979年支边归来了,黄秋萍老师支边归来到了一中又转来二中了。二中有一支勤奋进取朴实团结的师资队伍了。我1987年就到了二中,教书至今也有23个年头了。许多教师都退休了。
二中校舍的变化:
1970年,四小附中成立时,只有一幢平房教学楼,最北边的三个教室。
1979年,城关二中成立后,有两楼教学楼。南边8个教室(1988年建教学楼),北边9个教室(北首教学楼)。现在是三幢教学楼。全校可容纳28个教学班。
从方言馆到项氏祠堂,至四小附中至城关二中城立,到如今改名为安阳二中,党校和周边印刷厂划归二中规划。面积也从2.8亩增加到如今的10多亩。不管是从布局、面积还是校容校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校舍不大,几十年来一直是瑞安的品牌学校。
这几十年的改建情况如下(从校门口说起):项氏祠堂门厅及左右两侧的平房,四小附中成立以后扩建为四楼木质楼梯的楼房。为教工宿舍。九十年代后又改建为四层楼房子,作为行政楼、音乐室和会议室。楼下保留通道,一侧为传达室。
七间屋,1988年改建为四层楼,共937M,由建筑设计院设计室设计,二轻建筑一队建造。竣工后,楼上有六个教学班和三个老师综合办公室。楼下为各处室。
五间屋在七十年代作为停放学生教师自行车,后连同两个天井拆建为大天井,为学生活动场所。
西侧和北侧拆建为两幢连体相通教学楼,西侧为四层教学楼,北侧为五层教学楼。北侧老教学楼一直是危房,历经多年风雨考验,2007年终于拆建成五层教学楼,全校教师欢欣鼓舞。北侧教学楼楼下为实验室。
从1979年城关二中成立后,第一个天井边东边的平房,85年拆建,楼下为食堂,二楼为行政楼,三楼为图书馆、四楼为会议室。保持至今。现在为图书馆等。
现在党校(已划归二中)综合实验楼正在施工。明年也许可以完工。原印刷厂已纳入二中规划图,将来是二中的操场。那样的话,校舍就扩大了许多。(刘筱静撰写)
另据龚章铸老师回忆:1969年四小附中成立,教师:叶思诚、虞伟年、彭春莲、张之伟、唐文彪、杨锦红、龚章铸、郑超、胡友生。一年以后停办,叶、虞、张、唐、郑、杨、胡及两班学生并入城关一中。1971年,四小附中重新开办,增加教师:林永棣、王宗律、袁椿荪、钟兆楷、项启梁、陈荣昌、郑加良、吴进、郭振武、杨卫民、林春香、项金湘、林光荣、黄秋萍、王伟玲(后支藏)及原教师彭春莲、三龚章铸、温兴隆等等组成附中教师队伍。


(温兴隆老师珍藏的老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