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华:恋上书屋(原创短篇)
| 分类: 《用稿发布》 |
恋上书屋(原创短篇)
万俊华
退休下来后我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老周。
周局长现在怎么样了?那天我遇到周的老伴,问起周的近况。
按照地址,几经周折,在杏花周村一幢门前挂有“周庄农家书屋”的小屋里,我终于见到在城里“失踪”多年的老周。
放着城区宽敞房子不住,怎么跑到老家住起了小屋?我好奇地问。
带着一副老花眼镜的老周,与我攀谈起来:你怎么来了?也不带些旧书给我。
不当文化局长,当起书屋经理来了。我开玩笑的说:你倒是活的好潇洒呀。
尽我力所能及,为乡亲们做点好事。老周说:看到乡亲们得到实惠,我也乐在其中。
你这也真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呀。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来村办农家书屋的呢?
提起这事,老周侃侃而谈:几次到乡村,看到乡亲们休闲时就只知道打牌什么的,没有一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氛围。据我了解,村里种、养植的村民也只是凭经验行事,常常是因为不懂科学,损失惨重。我就想到,既然退下来了,与其坐在家中,倒不如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农村最缺什么呢?是书籍。老周说:等我一退休,我就将自己的几百本藏书送到家乡村里来,让村民阅读。后来我发现,那些书还一直躺在村干部家中睡觉呢。于是我一发狠心,就决定来这里办起这个“农家书屋”。
开始村民来的少。原来,书屋中不仅书籍少,关键是村民喜欢看的书也不多。老周侃侃而谈:为充实书屋,我拿了自己一个月工资,买了不少村民喜欢看的新书籍,并订阅了一些报刊。此后,村民们来阅读的渐渐就多了起来。
在与老周说话的过程中,我仔细打量了一下书屋。在那一排排长条形的书架上,分门别类的竖立着各种不同色彩的图书,看上去至少有3000多册。边上还摆放有40多份诸如《致富快报》、《半月谈》、《百花园》、《小说月刊》、《民间故事》之类的报刊杂志。
在用石灰水粉刷一新的墙壁上,还写有几行隶书彩字—读一本有益图书,学一门实用技术,找一条致富门路,开一代学习新风,做一位新时代农民。
环顾这大约有60来平方米的书屋,进出的村民络绎不绝,坐下看书的男女老少皆有。
这时,书屋走进一位中年汉子。老周给我介绍:这是我们村周书记,这是原我们县农业局万局。
哦,欢迎欢迎。周书记说:周局为我们村里办了一件大好事呀。
自从有了这个书屋,周书记兴奋地说:我们村民休闲打牌的人明显少了;讲究科学种、养的人明显多了。特别是那些《农村养猪新技术》等书籍,为我村种、养各业普遍带来了增产增收。这个书屋,实际上已成为了我们村民的一座“精神粮仓”。
真有这么好呀,我对周书记说:我家也有很多书籍,回去后我就给你们送来。
那感情好,周书记说:我代表全村村民先谢谢你了。
事后,我将自己收藏了大半辈子的1000多本书籍送给了老周的“农家书屋”。
这次来书屋,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闪念:我何不也加入“农家书屋”中来?把和老周一同将她打造成为一个村民科学种田的“加油站”,发家致富的“黄金屋”,使村里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恋上书屋,却是我人生又一春。说干就干。不久,我就和周局携手并肩了。从此,村民可以随时看到科学种养科普读物。每隔一段时间,我还会到城里书店逛逛,看见新出版适合村民阅读书籍,便会自掏腰包买下放到书屋中来。
有一天,书屋来了一位中年汉子。进门就问:你这儿有没有《猕猴桃栽培技术》书籍?我立即将书给了他。
这位汉子原来叫徐小平,是柳树湾村邻近的一位村民。仔细看上去,他年约半百,但身板硬朗。于是,当我与他聊了起来。这才知道,他想创办一个猕猴桃种植基地。
你为何要投资兴办猕猴桃种植基地?我好奇问道。
徐小平笑笑说:看到城里人生活条件好了,都想到乡下农村来游玩。玩什么呢?我就想到了种植猕猴桃,让城里人来这儿休闲度假时采摘果子。猕猴桃营养价值很高,我若兴建一个大型猕猴桃种植基地,一定会大有前程。
不久,徐小平又来了。原来他种的果树生了病,看了很多书还是治不了。我急打电话,请来好友黄园艺师,经过治疗,徐小平果树全部成活了。
几年就这样过去了。想不到徐小平辛勤培育的50多亩猕猴桃长势喜人,挂果累累。
那年,县旅游局领导找到徐小平,他的猕猴桃基地便成为了县里旅游、休闲、度假的人们采果景点之一。这样,每到国家放假日子,徐小平猕猴桃基地便游人如织。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欢快地采摘着猕猴桃。那晚熟品种黛绿色桃枝上挂满了毛茸茸的鲜果,让人垂涎欲滴。
徐小平富了。我对他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于是他便带领全县种植猕猴桃的专业户们一块,传帮并举,共同谋富。
如今,每到猕猴桃树挂果成熟季节,这里昆明市富民县全县许多果农家家、户户猕猴桃种植基地里,就会涌来无数城里人。他们前来这儿休闲、度假、采摘猕猴桃果品。看到乐而忘归的城里人,村民们笑的合不拢嘴。
农家书屋,请别小瞧它的作用。村里自从有了它,便能给许多村民带来一条条致富之路。看到这些渐渐富裕起来了的村民,我心中不由感慨万千:不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