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石家河古城与稻作农业
(2017-09-16 11:49:06)
标签:
转载 |
分类: 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 |
长江中游地区已发现的9座史前古城,除城头山古城最早构筑于大溪文化早期,是长江中游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古城外,其余8座古城的构筑年代均为屈家岭文化时期。长江中游这些新石器时代古城的出现,是该区域原始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现,对于研究长江中游史前古城与稻作农业的关系,以及稻作农业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史前古城地理环境和发现概况
长江中游地区泛指两湖平原及其邻近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全境和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以及河南南阳地区。周围环以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南岭、武陵山、巫山和大巴山。它以长江为中心汇集了清江、汉水、沮漳河、澧水、沅水、资水、湘江、滠水和巴水等大小不同的河流。形成河流纵横、湖泊星罗、低山丘陵相间的地理环境,是史前人类理想的活动及栖息生存之地。长江中游发现的7座史前古城,湖北的5座均分布在江汉平原,湖南的2座都分布在澧水下游的澧阳平原。
石家河古城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土城村,北纬30°46′40″,东经113°0′05″,地形上处于大洪山山前丘陵和江汉平原接触地区,城址南为江汉冲积平原和滨湖地区,北为低岗矮丘,城址的东、西有东河和西河两条自然河流由北向南注入天门河。石家河考古队为调查石家河遗址群的聚落形态,于1990年发现。石家河考古队曾对城址内的邓家湾遗址和谭家岭遗址进行过多次发掘,并解剖了部分西城墙。城址平面近似长方形,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1100米,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西城垣和南城垣基本完整,城墙宽50米左右,现存高度6米左右,城外有护城河遗迹。城内文化堆积从下往上依次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③。
走马岭古城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焦山河乡走马岭村,北纬29° 40′37″,东经1 12°31′23.5″,城址的东、北、西部为冲积湖积平原,地势低平,东南和南部为海拔200-300米的低山丘陵。荆州博物馆于1990年调查发现,并连续进行过三次发掘,城址平面近似椭圆形,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330米,城垣周长约1200米,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墙最高处约5米,墙基宽25—37米。城内西南部地势低下,城垣有一缺口,应是水门所在。城垣周围有清楚的护城河遗迹,城西南护城河与上津湖相通。城内文化堆积从下往上依次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④。
城头山古城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北纬29°41′ 35″,东经110°39′18″,城址东南为洞庭湖平原,西南有武陵山地,地处武陵山余脉至洞庭湖盆地之间澧阳平原的低岗台地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发现,并进行了多次发掘,确认城址曾经4次筑造,第一次夯筑于大溪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年前,此后,在距今约5500年的大溪文化三期或四期及屈家岭文化早期和中期又分别经过3次筑造。城址平面近似圆形,直径约325米,面积约 7.6平方米。城垣底宽约30米,高4—5米,发现四个城门,其中北门为水上通道,城垣外有宽35米的护城河,城址东南有澹水河的支流流过。城内文化堆积从下往上依次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⑤。
阴湘城古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阳城村,北纬30° 31′03″,东经112°01′31″,在地形上处于江汉平原西缘,其西部和北部与荆山余脉延伸出的丘陵地带相连,东南部为平原洼地,河湖交织如网。 1984年调查发现,1991年荆州博物馆进行过试掘,并于1995年至1997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城址平面为圆角长方形,东西长580米,南北残宽330余米,现存面积约17万平方米。城垣底宽45米左右,现存高度6米左右,城垣外有护城河。城内文化堆积从下往上依次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⑥。
马家垸古城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刘集乡显灵村,北纬30°40′59″,东经112°14′12″,地处秦岭南支荆山山脉之余脉的南部边缘,城址周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低丘起伏,东南部为滨湖平原。荆州博物馆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3年复查时确认为屈家岭文化古城。城址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580米,城内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垣城基宽约32米,现存高度5-7米,城外有护城河,西城垣外有一条古河由北向南流过,代替护城河,并与城内水道沟通。城内文化堆积主要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⑦。
鸡鸣城古城位于湖北省公安县狮子口镇王家厂村,北纬29°55′41.6″东经111°59′03.8″,地处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西南是武陵山地,北部是滨江冲积平原,海拔在36米左右,西部和南部为矮丘起伏,海拔40米左右。1996年荆州博物馆调查古城址时发现,城址平面近似圆形,南北长480米,东西宽430米,城内面积13万平方米。城垣宽35米左右,现存高度5米左右,城垣外有护城河,城址南约1公里有
二、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史前古城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古城的出现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时人口增多、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长江中游7座史前古城,就其文化区域的分布范围来看,均分布在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文化区中,在这个文化区中的古代先民们,开始以狩猎和采集为生,随着人口的不断递增和天然食物资源不断递减的矛盾日以尖锐,为了生存,促使了原始农业的诞生。人们经过长期的采集活动,逐渐掌握了某种谷物的生长规律,从无意到有意地作过栽培尝试,并体验到了谷物熟食的滋味,随着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陶器的出现,使开耕土地和炊煮、储藏谷物成为可能,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稻谷不仅能用来熟食,而且便利于储藏和保存,这样就促使了稻作农业的兴起。对水稻的生存条件和栽培过程的把握,不是任何人随意可以掌握的,需要长期的生活实践,才能达到应用自如的阶段。因此稻作农业兴起,即普通野生稻的利用与栽培,最初并不是人人都能知道的,而是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明之后再不断向外传播的结果。
长江中游地区,北至秦岭、伏牛山南麓,南到湘江、赣江上游,东抵鄱阳湖以东,西到大巴山区,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特别是荆州郢北村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江汉平原,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从文化层堆积来看,最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下层为旧石器文化层,其中旧石器文化层又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为距今1—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近500件;下文化层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层,距今4—5万年,在近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一个较完整的原始人类聚落遗址,有圆形居住遗迹、石器制造场等,出土石器数量多,种类全,是同类遗址中少见的。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说明人类已开始走向平原⑨。
20世纪70年代,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当时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由于其形态已接近现代的栽培稻,数量又十分巨大,并且伴出有大量的水田农具,所以不少人推测当地还应有更早的稻谷遗存,并认为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可能是稻作农业起源的一个中心。但目前,长江下游更早的稻谷遗存仍在探寻中。
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稻谷遗存有两处,均处于长江中游地区。一是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在洞穴中距今0.9—1.4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中的孢子分析,发现了类似水稻的扇形体。二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995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道县玉蟾岩洞穴遗址的发掘中,在文化层中发现了两粒水稻谷壳,经研究为栽培稻,并兼备野、籼、粳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这一发现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一万年前⑩。但是,最早称得上稻作农业的还是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时代距今9000年左右,其次是城背溪文化,时代距今7500年左右。
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洞庭湖畔澧水下游的澧阳平原,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彭头山、八十垱、李家岗、刘家湾、肖家岗、黄麻岗、胡家坟山、黄家湾等。其代表有彭头山和八十垱遗址,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大坪乡,与城头山古城仅相距约3公里,在彭头山遗址的陶片中发现了大量的稻壳和稻谷,在遗址的孢粉分析中也发现了水稻花粉⑾。
八十垱遗址位于澧县梦溪,地处平原与岗地、河流冲击平原与湖泊沼泽三者的边缘和中介地带,古代遗存掩埋在淤泥下1—4米,遗址原地貌为湖旁高地,东面为湖沼,其余三面均有河沟环绕。在T43第⒅层,出土了大量的8000—9000年前的古栽培稻,对其中的373粒进行了观察研究,粒长平均值7.2毫米,与籼稻和普通野稻有极显著差异,粒宽平均值2.65毫米,与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稻皆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稻长宽之比平均值2.74,与籼稻无显著差异,而与粳稻和普通野稻差异极显著。因此,八十垱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顾籼、粳、野特征的正在分化的倾籼小粒形原始古栽培稻⑿。
城背溪文化主要分布在鄂西峡江地区西侧的山前地带和长江三峡河谷阶地一带,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城背溪、枝城北、柳林溪和朝天咀等,以枝城市红花套镇城背溪遗址为代表。在遗址的陶片中掺和有一定数量的稻壳和稻谷,经研究为人工栽培稻粳稻⒀。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发展,首先反映在水稻种植地点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在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几乎所有大溪文化的遗址都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和痕迹。稻作农业的发展还反映在所发现的稻谷遗存的丰富程度上,长江中游城背溪文化的稻谷遗存主要发现于陶片中,数量很有限。大溪文化则不仅在陶片中有发现,而且在文化层和遗迹中也有较多的发现。湖北省松滋县桂花树遗址大溪文化层发现有大量炭化稻谷壳和水稻茎叶。湖南车轱山大溪文化遗存的红烧土中,掺有大量的稻草和稻谷壳,有的灰坑中也发现很多炭化稻米。
稻作农业的兴起,导致人们长期定居、人口繁衍,并促进了各种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石家河、马家院等大型的古城。
稻作农业的出现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古城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长江中游的原始文化,从大溪文化中晚期开始,就逐渐兴盛起来了,到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早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屈家岭文化古城都是在大溪文化聚落遗址上兴建起来的。如阴湘城古城大溪文化层厚达1.5米以上,在文化层的红烧土中普遍发现有稻谷壳,而且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掺有稻谷壳的夹炭陶,在相当多的灰坑中发现有炭化稻谷和稻米,其中的H116就出土了1100多粒保存完好的炭化稻米。石家河古城的谭家岭遗址,大溪文化层厚度也在1.5米以上,在文化层中也普遍发现稻谷壳。阴湘城和城头山古城,在城墙下还叠压大溪文化壕沟,其中城头山壕沟内出土有稻谷等农作物和大量的动物骨骸,在城址中还发现水稻田遗迹,这一稻田系利用原生地面,人工垒筑田埂,田埂之间是平整的厚30厘米的纯净灰色土,显现稻田所特有的龟裂纹,剖面可清晰见到植物根须,与现在水稻田中的水稻根须完全一样。阴湘城古城大溪文化的濠沟内也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和稻米。这说明,在屈家岭文化古城兴起以前,这些地方就是一个人口繁多、文化发达的中心聚落,人们的生活来源除了采集和渔猎外,更主要的还是稻作农业。
三、史前古城稻作农业的发展
从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地理环境和城内布局来看,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屈家岭文化的人们,在城址和聚落地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对农业生产条件的考虑,他们在选择城址和新的聚落地点时,很大程度上是以它是否适于稻作农业生产为取舍条件,而发展稻作农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水源问题。
屈家岭文化古城除本身用于防御的护城河外,附近都有古河流流过,如石家河古城就位于两条古河流之间,其东有东河,其西有西河。有的古城对城内的水系和水道已有总体规划,如将水门与护城河及附近的河湖沟通,如马家垸古城,就有一条古河流自西城垣外的东港河从西北角至东南角穿城而过。石家河古城东城垣有一较低洼的缺口,在当时应是水门所在地,水门之东与古河流相通,水门之西与城内的低洼地相连。走马岭古城西南角的水门通过护城河与上津湖相通。阴湘城北部有一缺口,向外与余家湖和张家板河相通,向内与城内低洼地相通。古人对水系的利用,一方面是为了城内生活用水,另一方面还是为了便利于水稻田的灌溉、汇洪排涝,做到旱涝保收。
石家河古城北为山前剥蚀低丘,岗地起伏,十多条河流自北向南穿流而过,其中以东、西河最大,城址西和南部绝大部分地势低洼,海拔在30米以下,过去湖泊众多,城址东部和东北部为海拔30—40米之间的平坦开阔地带。从稻作农业的角度看,这里是最容易被人们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地区,城址东部东河两岸的大部分平坦开阔地带应是水稻田分布区,是人们从事稻作农业的主要地区,而城址北部和西部则是当时人们从事旱作农业、采集、渔猎等辅助性食物的主要活动区域。
阴湘城北有由东而西流向的张家板河,注入城址北侧和西侧的余家湖,余家湖北岸是被称着木鱼山的微高地,不适宜种植水稻,加上有河流阻隔,交通不便,因此,那里不可能是稻作农业区。阴湘城东不到两公里的的地方有枣林岗,其海拔大约是50米,1991年荆州博物馆曾在这里发掘了一批石家河文化瓮棺葬和东周楚墓。阴湘城南4公里的马山镇也是一矮岗地,其海拔大约是45米。马山岗地向东北延伸,到低丘矮岗北端面临余家湖,由马山向北流出的小河流与余家湖和张家板河相连。夹在马山与枣林岗之间的是很少起伏的平坦开阔地,其海拔大约在38米至42米之间,这里可能是阴湘城的主要稻作农业区。
走马岭城址的东南和南部为海拔200-300米的低山丘陵,这些低山丘陵延伸至城址附近为海拔60米左右的矮岗地。西部滨临上津湖。东、北部为冲积湖积平原,地势低平,水源充足,这里应是稻作农业最理想的场所,因此,走马岭城的稻田遗迹最有可能在这些地方找到。
马家垸城从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来看,城址西部紧靠西城垣有东港河由北往南流经鲍河、长湖注入汉水,并利用这条自然河流作为西城垣的护城河,东港河西岸为海拔55米左右的低丘矮岗,这里不可能是稻作农业区。城址北部和东北部属海拔7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这里地势较高,加上水源缺乏,更不可能种植水稻。因此,马家垸城址的屈家岭文化稻田遗迹只能在城址的南部和东南部去寻找。
城头山城址西端的徐家岗为高出两侧河床2米多的矮台地,其上布着密集的战国、西汉墓,这里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可能是人们种植旱作农业的地区。城址的东、南、北三方分别为海拔43米44米的平原地带,澹水河的支流从徐家岗的西边由北向南流,并在岗地的南端折而向东,其中一支流经城址的东门外,再向东流去,至大河口汇集几条澹水支流,成为澹水的主干道之一后,向南注入澧水。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是最理想的稻作农业区。
考古资料证实,在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是以稻作农业为主体的原始农业。
首先,在屈家岭文化古城和聚落遗址中,普遍发现稻作遗迹和稻谷遗存。石家河、走马岭和城头山等古城的屈家岭文化地层中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壳和稻谷茎叶。在关庙山、中堡岛、屈家岭、青龙泉、黄楝树等遗址均发现水稻遗存。在京山屈家岭遗址中,发现500余平方米的红烧土遗迹,在红烧土块中发现大量的稻谷壳,稻谷粒长最长的7.5毫米,最短的6.3毫米,平均值6.9毫米,粒幅最宽的3.8毫米,最窄的3毫米,长宽之比最大的2.33,最小的1.84,平均值2.01,经鉴定为粳稻,并且是中国比较大粒的粳稻品种,与现在长江流域普遍载种的水稻最为接近⒁。
1996年春季,荆州博物馆发掘阴湘城古城址时,在相当多的屈家岭文化灰坑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米和稻谷。其中H90、H113、 H128、H156灰坑中出土炭化稻米数量最多,总数在两千粒以上。阴湘城古城所出屈家文化稻米为典型的栽培稻,形状可分瘦长形和肥胖形两种粒形,瘦长形出土数量较少,但颗粒均较大,一般长5—5.3毫米,粒宽3毫米,最长6.7毫米。肥胖形数量最多,一般长4.5—5毫米,粒宽2.5—3毫米。城址内的这些灰坑,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垃圾坑,在灰坑中发现这样多的被丢弃的稻谷和稻米,说明了稻谷已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⒂。
其次,屈家岭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其种类有铲、刀、斧、锛等,其中大型石铲应是翻耕土地的工具,而出土的弧刃石刀则应是收割工具。在石家河古城和屈家岭遗址中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加工谷物的厚胎陶臼。另外,屈家文化陶器中发现有大量的酒器小陶杯,说明屈家岭文化时期,人们除了将稻谷作为主食外,还将它用来作为酿酒原料,这一切均标志着粮食已有较多的剩余,阴湘城灰坑中发现的大量稻谷和稻米均是最好的例证。
总之,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兴起,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该区域原始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当时人口增多、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
① 张绪球《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考古》1994年7期。
② 蒋迎春《城头山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古城址》,《中国文物报》1997年8月10日。
③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1992年第五辑。
④ 荆州市博物馆等《湖北石首市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4期。
⑤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澧县文物管理所《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文物》1993年12期
⑥ 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5期。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1995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1期。
⑦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马家垸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文物》1997年7期。
⑧ 荆州博物馆《湖北公安鸡鸣城城址调查》,《文物》1998年6期。
⑨ 刘德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1993年5月日。
⑩ 袁家荣《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中国文物报》1996年月3日。
⑾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澧县文物管理所《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 《文物》1990年8期。
⑿ 张文绪、裴安平《澧县梦溪八十垱出土稻谷的研究》,《文物》1997年1期。
⒀ 林春、胡鸿保《城背溪.彭头山文化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农业考古》1993年1期。
⒁ 丁颖《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演变》,《农业学报》1957年8期。
⒂ 刘德银《阴湘城古城址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6年11月24日。
来源:天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