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距今3千多年的早期青瓷碟-无锡锡山遗址出土(自藏)
外国人看中囯瓷,只认白瓷,不识青瓷,因为盛唐外传,出得国去便是白瓷;蒙元打到中东,青花广及波斯、欧洲;西方才识得瓷器。不知白瓷、青花之先,中国还有两千多年烧青瓷的历史!
中囯学者看中囯瓷,一般认定始于晚商。冯先铭主编的《中囯陶瓷》就认为原始青瓷始于晚商。“最早的瓷片见诸二里头夏都遗址,因标本过少,难作推论。”
其实,瓷至隋唐,南青北白。南青之源,起于百越,渊在良渚。
本文根据太湖流域出土的早期青瓷,晒一晒中国陶瓷史的史前史:
1、太湖流域的早期青瓷。
太湖四周的低矮山陵分布着大量石室土墩墓,这类墓葬以石块垒砌成平面为长方形,断面呈等腰梯形的墓室,外面以泥土覆盖成椭圆形土墩,大多建在山顶或山脊之上,呈串珠似的分布于山峦上,随葬品以陶器和原始瓷器为主。湖州堂子山、上虞童子山、长兴、宜兴百合村、武进城湾山、无锡璨山、苏州七子山、常熟虞山等都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掘过,当时学术界对其性质争论十分激烈,多数人认为是军事设施,也有的认为是居住遗址,还有认为土墩石室是一种祭祀建筑。随着发掘数量的增加,现已基本认定是石室墓葬。石室土墩墓中的早期青瓷,己初步认定是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无锡十八湾龙山顶石室土墩墓M1
龙山脊石室土墩墓M2
德清小紫山西周土墩墓
20世纪50年代中期,江苏省考古人员在无锡嶂山南麓发现一个土层约四十厘米厚的土墩,出土了陶碟、釉陶豆、回纹硬陶罐、方格纹灰陶罐、斜方格纹陶罐等一系列颇有考古价值的文物。与这些文物同时发现的,是有规则的石室。石室东西长3.85米、南北宽0.45米、高0.40米。东石室由不则的乱石砌成,西壁是一大石块,南壁用六块石块、北壁用五块石块筑成。
六十年代,常熟市开辟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山脊道路扩建及文物旅游景点保护性开发,苏州博物馆和常熟博物馆合作对虞山3座石室土墩(编号CXD1~D3)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上虞文物部门通过多次考古调查,先后发现了近百座这类石室土墩遗存,并对驿亭和尚山、童子山部分濒临毁坏的石室遗存进行了清理发掘。
1975年初,璨山南麓又发现一座土墩墓,无锡市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曾派人到现场考察,同年五月,无锡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墓地是一处突出于地面的土墩,俗称姚家墩,直径约15、高约4米。出土几何印纹陶、釉陶器和原始瓷器等十余件。
常州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于1985年5、6月间,在太湖西北岸的城湾山区对土墩石室墓作了调查和发掘,位于武进县潘家乡和雪堰乡境内的城湾山区由四顶山、大茅山、庙堂山、龙泉山、腰沿山等数座小山组成。1981年7、8月间镇江(时辖武进县)博物馆在此山区发掘了7座石室(见《文物》1983年11期)。
1992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在白马湖畔郑岙村童子山、和尚山等地发掘石室土墩墓40座,出土器物170件,以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大宗,还有部分石器和青铜器。
浙江湖州堂子山土墩石室墓的发掘情况,对清理的5座土墩墓作了分期断代,认为其大致年代为:第一期是西周早期,第二期是西周中晚期,第三期是春秋早期,第四期是春秋晚期至战国。通过分析,此次发掘的5座土墩墓,说明了石室墓是在土墩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形式上优于土墩墓。
2009年8月,宁杭城际铁路宜兴段沿线地下文物发掘时,发掘出一座春秋时期兼具吴越两地墓葬特色的石室土墩墓。石室土墩墓内部有一长棺型石室,长约6米,宽1米,一墩一室,随葬品置室内,外部由几百块大小各异的天然石头垒成,再封以厚土,从整体上看是一座小山包。这种形式与宜兴处于太湖西部吴、越两国的相互交错地带有关。考古界一般认为纯土墩葬俗与石室葬俗是区分吴与越的两个重要特征。而此次发现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两者结合的形式似可推断,宜兴在春秋时代的吴越争霸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兵家长期相争之地。
2、早期青瓷研究的困惑。(本节照片除署名者外均引自《中国南方原始瓷窑业研究》)
早期青瓷大量出于太湖流域四周的石室土墩墓、土墩墓,由于长江早期文明语言、文字研究的滞后,石室土墩墓、土墩墓出土的早期青瓷上大量的刻划符号尚不能用来断代。墓葬的碳十四测年基础工作极其薄弱,致使早期青瓷的研究长期没有公认的断代型器标准。直到浙北西苕溪流域的早期青瓷窑址被考古发现,按考古地层学的规范进行早期青瓷断代,方才具备了可能。
南京大学熊海堂教授的《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是最早研究太湖流域早期青瓷的著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元甫先生所著《论浙江地区土墩墓分期》则确立了浙江地区土墩墓的编年序列,为今后的发掘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王屹峰所著《中国南方原始瓷窑业研究》,则以湖州毗山、黄梅山、德清小紫山、火烧山窑址地层叠压关系及碳十四测年成果,将早期青瓷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期断代(见下)。将早期青瓷产生的历史,由商末推前至夏末商初,至少前推了500年,瓷的诞生己有3700年历史。
第一期:夏末至商初。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湖州毗山夏末商初至商中期遗址出土的早期瓷豆把
夏末商初的早期瓷泥坯成型,己采用快速拉坯工艺,器壁规整,薄而均匀;施釉采用了刷釉工艺,釉的配方中瓷土的比例高,釉的熔融程度和胎釉结合较好,少有流、缩釉现象。这说明己发现的夏末商初早期瓷的起点己高,它是在良渚时代精湛的快轮制陶及涂陶工艺基础上演化的。比这更早的过渡阶段,还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
第二期:商晚到西周早期。以黄梅山窑址为代表。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黄梅山窑址瓷豆残件
黄梅山窑址瓷豆盘
黄梅山窑址早期瓷的泥坯成型,采用快轮拉坯工艺,不同部位采用分别成型再粘接、修坯的方法。人工施釉。装烧时尚无支垫件,明火裸烧。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黄梅山窑址的高柄瓷豆残件,明火裸烧造成背火面与受火面的釉质差异。
第三期:西周中期。以德清独仓山、长兴石狮等墓葬为代表。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徳清独仓山D3M1-7 瓷豆 长兴石狮D2M1-2
瓷豆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徳清小紫山西周土墩墓出土的早期瓷
三期的成型技术有了很大改变,成型后进行精细的修坯、粘接,大件器物仍用泥条圈筑成型。施釉采用浸釉工艺,往往不及足底。釉层比一期略厚,少见流釉现象,但可见缩釉现象,草木灰在釉中所佔比例较一期上升,並掺入粘土、瓷土和石灰石,以降低熔点。
第四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以德清火烧山窑址为代表。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火烧山H5-1瓷碗 徳清小紫山
D5-5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德清火烧山H5-1瓷碗
无锡龙山石室土墩墓出土的瓷碗(无锡考古所藏)
第四期开始不见瓷豆、多见碗碟,成型技术仍延用三期传统,但比三期粗糙,器壁更厚,内壁常见圈痕、螺旋痕,但更多地注重修坯。施釉己开始出现刷釉法,釉层较厚,呈色较深,玻璃相较足,釉面会出现局部凝聚成很厚的釉层且玻璃相明显。由于窑温不足和还原气氛控制不好,造成釉色发黄,胎釉结合差易呈斑驳状剥落。
第五期:春秋中期。以德清火烧山窑址为代表。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徳清火烧山T0304②-3直腹碗
徳清小紫山D17-14瓷钵
徳清小紫山D21-2瓷
无锡彭祖墩出土的早期青瓷豆把(自藏)
春秋中期直腹碗的特征为下腹稍鼓,底平稍凹,留切割痕,这是由快轮拉坯、轮上切割的工艺决定的。同期还出现了高直腹的瓷钵、高直腹敞口钵。采用浸釉法施釉,釉层薄而均,有脱落现象。
第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德清火烧山窑址为代表。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徳清火烧山 D7-18
瓷碗
徳清火烧山 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亭子桥窑址弧腹碗 无锡锡山遗址H3灰坑出土的瓷碗(无锡考古所藏)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阖闾城故城桥采集的直腹弦纹瓷碗(自藏) 阖闾城出土的弧腹尖口瓷碗(自藏)
这期间的青瓷碗由直腹演化为弧腹,口沿呈园唇,尖唇,碗内壁的螺旋纹逐渐消失,外壁开始出现纹饰;釉色亮丽,釉层增厚,釉胎结合好。
![[吴论八八] <wbr><wbr>考吴越陶瓷之源(上) [吴论八八] <wbr><wbr>考吴越陶瓷之源(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吴王陵随葬的青瓷列罐
吴王陵随葬的青瓷列豆
青瓷还进入吴国王陵,作为重要的礼器。丹徒母子墩吴王陵出土陶瓷器共12件,其中陶瓮1、陶罐2、青瓷罐3、青瓷豆6件。这就是吴国陶瓷的主要配置。此墓另随葬青铜礼器9件,兵器百余件。
第七期: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以杨家埠窑址为代表。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以瓷代铜的越式青瓷鼎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绍兴木栅村墓葬瓷豆 无锡邱承墩瓷盖豆(南京博物院藏)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萧山长山D1M1-9 瓷盂
杭州塘子堰土墩墓 瓷盂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无锡邱承墩青瓷盉(南京博物院藏) 绍兴漓渚青瓷匜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无锡邱承墩青瓷鉴(南京博物院藏) 无锡邱承墩青瓷鈡(南京博物院藏)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无锡邱承墩西采集的青瓷鈡残件(修复自藏)
无锡锡山出土的早期青瓷缽(自藏)
战国时期随中原文化的传入,出现了大量仿制青铜器的青瓷鼎、豆、盂、盉、鉴、鈡等礼乐器,这期间的青瓷无论品种造型、制造工艺都达到了顶峰。
第八期:西汉至东汉中期。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浙江博物馆藏西汉青瓷壶
上虞博物馆藏 西汉青瓷罍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浙江博物馆藏西汉青瓷钫
上虞博物馆藏 东汉青瓷五连瓶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无锡锡山遗址出土的汉青瓷壶(自藏)
无锡阖闾城出土的汉青瓷壶(自藏)
汉代的原始青瓷,造型退化,型器主要是罐、壶、瓶类。釉、胎制作工艺也退化,曾被称为釉陶,其实还是原始青瓷。其间演化的原因尚不清楚。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 [吴论178] <wbr><wbr>最早的瓷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汉代墓葬出土的青瓷碗,仍保存着先前的传统,平底、直腹,略施深色釉彩条,釉不及底,己开始使用(七个)支钉。(自藏)
晋后,越窑青瓷一枝独秀,引领了中国的瓷文化。
3、陶、瓷分界何时起?
夏末之前有没有早期瓷?《中国南方原始瓷窑业研究》称“比这更早的过渡阶段,还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我认为可追溯到良渚时代。
①、上博对马桥早期瓷的研究。
上海博物馆在发掘马桥遗址的报告中称:“马桥文化的原始瓷器形只有罐和豆类器。罐类器均施釉于器外。豆类器多数施釉于豆盘内,豆盘外不施釉。说明在原始瓷发明之初,其目的和功用是增加观赏性,使之不吸水,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马桥文化的原始瓷,大致可区分为两种胎体,一种富Fe2O3(氧化铁),近褐色;另一种Fe2O3较贫,接近于所谓以瓷石为原料,灰白色胎。两种胎体的SiO2(氧化硅)含量都超过了70%,这一特点同其它地点出土的商周原始瓷胎相近。当然,既然称之为原始瓷,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原始性,胎质的非单一性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在原始瓷发明初期,更是如此”。“马桥文化早期己经出现在硬陶上施加涂层的尝试,因其尚未完全熔融玻化,所以还不能算釉,也就不是原始瓷。在印纹陶上施黑色涂层应源自于肩头弄遗存,以后再向北传播到环太湖地区。原始瓷的发源地应该就在浙南闽北地区。遂昌好川发现印纹陶与良渚文化遗物共存,是进一步追溯印纹陶和原始瓷起源的重大发现。”
②、良渚外红里黑釉面陶研究。
良渚文化中后期的遗址中,常发现外涂红釉、内涂黑釉、不渗水及薄壁白胎的陶豆、罐。这是进入良渚文明的人类己经不满足陶器的粗糙、渗水,发明了石灰釉涂层,发现了瓷土可烧制薄壁陶器,欠缺的只是尚未发明能达到1200度炉温的龙窑。到马桥文化时期龙窑发明,印纹硬陶及早期青瓷便应运而生了。
![[吴论106] <wbr><wbr>论杨家良渚人的制陶水平 [吴论106] <wbr><wbr>论杨家良渚人的制陶水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无锡锡山双塔寺的釉陶豆 苏州草鞋山遗址釉陶豆 无锡杨家薄胎罐
无锡杨家黑釉豆盘,不渗水
4、后良渚:2-4百年空白史探索。
以上的研究表明:良渚中后期己经积累了早期青瓷的三个基本条件,单缺龙窑;太湖流域在相当中原的夏末时代,已发现烧制早期青瓷的龙窑址;而中原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己发现了早期青瓷及大量良渚文化因素,因此可以依此判断,良渚后期遭遇洪灾时,大批居住低洼地区的良渚部族向西向北迁移到河南,居住山坡的良渚部族则形成了百越。是百越民族发明了龙窑,烧制了最早的瓷器。
考古学界对良渚文化后期與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着断层有共识,但对间断的原因和周期争论未定。良渚文化衰败的原因一说是大洪水淹死,泡了两百年:一説是腐败、內讧而衰落:还有一说是战争、迁移而消亡。这三说的证据都不够充分。但是良渚文化的遗址不少在湖底,苏州草鞋山、澄湖遗址都在水平面下,无锡、宜兴、長兴、湖州的沿湖湖底都出土良渚石器,鼋头渚三山周围的湖底还出土良渚玉、石斧。这説明五千年前的太湖水面比今低,面积比现在小得多,这是由茅山抬升、太湖东部平原地质下陷、原广敞下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淤塞以及四千多年前全球性大洪涝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但我想洪口墩背靠雪浪山、锡山遗址就在山坡上,这里的良渚部落淹不死。我以为良渚文化不一定非有断层。
自给自足、却又一盘散沙的百越文明,使太湖流域成了千年世外桃源。直到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春秋晚期,吴、越先后去中原争霸,才用战争的方式正式进入中原史册。研究早期瓷产生、发展,对于认识世界瓷之源的伟大发明,重新认识太湖流域后良渚文明的先进与局限,摆脱文史学界因袭孔儒记载-“江南一片蛮荒”的旧史观,具有重大意义。
5、识别良渚文字、马桥刻文及百越青瓷刻文应是突破口:
良渚中后期的陶豆盘、陶罐壁上,开始出现单个文字,出现多字刻文;上海马桥遗址发掘报告中,也公布了一批马桥文化单字刻文;而无锡龙山石室土墩墓出土的早期青瓷碗底上,几乎每件都有刻文。这些刻文有无传承?表达什么?至今尚无人研究。
![[吴论254] <wbr><wbr>晒晒良渚字-文明五千年 [吴论254] <wbr><wbr>晒晒良渚字-文明五千年](//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中,施昕更公布的良渚刻文
![[吴论254] <wbr><wbr>晒晒良渚字-文明五千年 [吴论254] <wbr><wbr>晒晒良渚字-文明五千年](//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苏州澄湖良渚黑陶罐上的刻文
何天行发现的黑陶盘边缘上的文字
上海博物馆在发掘马桥遗址中,共整理出234个马桥文化单字,陶文的刻划大多在陶罐口沿,均系烧制前所刻。上博将刻文分类为九类: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直线、弧线类 2、直线、弧线加横道类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3、交叉类 4、锐角类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5、叶脈类
6、曲折线类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7、其它陶文
8、其它陶文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9、组合陶文
百越时期石室土墩墓出土的早期青瓷碟,底部大多刻有文字,可惜从未有人综合研究、识读过。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 [转载][吴论262] <wbr>晒晒南青瓷-陶瓷史前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无锡十八湾龙山石室土墩墓出土的早期青瓷缽底部刻文(存无锡市考古所阖闾城工作站)
我认为从良渚陶文-马桥陶文-百越文字,是太湖流域原住民一脉相承的文字,与越国语言根本不通中原语言一样,是原住民独立的、民族被同化后消亡了的文字。识别这些文字的内含、进化规律,将有助于早期青瓷的断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