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迭烈逊"是蒙古语:Dielien sum即大海寺

(2015-04-27 23:26:56)
标签:

迭烈逊

蒙古语为:deliesum

历史

文化

分类: 山戎胡人(匈奴))蒙古歷史語

"迭烈逊"是蒙古语:Dielien sum即大海寺

魏文成

 

    迭烈逊,在靖远县隶属甘肃省白银黄沙湾南岸,是一座以巨石作基础砌成的古城堡。“迭烈逊”又称迭烈孙、迭烈等 ,曾被冠以地名、山名、堡名、城名、寺名、渡口名等 ,仅有少数史籍收录。“迭烈逊”三字被认为是蒙语“要塞”之意。其实这是不了解“迭烈逊”这个词语的蒙古语音译词的结果。“迭烈逊”是蒙古语的音译,就是:Delien sum,就是海(迭烈)寺庙(逊),可译为大海寺(庙)。属于现在的蒙古勒津蒙古语,也就是我们这的蒙古语,为最古老的蒙古语。海,蒙古语:dalai,但是,蒙古勒津蒙古语为:Dielien sum,就是海(迭烈)。逊,xun,则是寺庙即蒙古语:sum的音变音译记录为“逊”,或者“孙”看来,无疑是sum。

    这座古城堡上,原来有不少的古寺庙建筑,也有人传说是唐朝时候大将敬德监修的。但是,根据这个蒙古寺庙的名称Dielien sum,就是海(迭烈)寺庙(逊),可译为大海寺(庙)来看,无疑是元朝时代的蒙古人修建的。对岸有清朝乾隆年间道教混元宗派道人吴大德的福寿山摩崖石刻多处,相传这是他和住在迭烈逊庙(蒙古语为:Delie sum)喇嘛斗法的遗迹。迭烈逊(蒙古语为:Delie sum)过去有最闻名的大雄宝殿,建筑宏伟,还有不少古碑述说建庙年代经过,今皆破坏无存。

    靖远和河西古浪、武威,宁夏中卫、中宁一带人对迭烈逊(蒙古语为:Delie sum)的喇嘛教信仰。当年庙院的二天门题有:“古庙无灯明月照;山门不锁白云封”的对联和“迭烈晚照”的横额。

    《明会要》迭烈逊的确切位置及地理特征明末清初的顾祖禹是最早记载“迭烈逊”的历史地理学家 ,所著《读史方舆纪要》,除参考二十一史外 ,还引用一百多种地方志 ,并参以大量自己实际调查所得的宝贵材料而成。其显著特点在于对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之迹叙述颇详 ,是研究历代地理沿革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舆地之作。该书卷 6 2《陕西·靖远卫》条记 :“迭烈孙堡 ,卫北九十里。”明代,兰州至灵州之间有一段新的运粮航道“迭烈逊黄河路”被开通。洪武末年,河西走廊驻兵达3.55万余人,嘉靖年间尚有2.38万人。大量驻军每年所需的10余万石军粮须由陕西汉中等中原地区供补。最初明廷将大批粮食先集中到平凉,沿甘陕驿道经隆德、静宁、兰州,再沿甘凉驿道运往河西。这条道路岭大坡陡,尤其是六盘山一带,路途艰险,运输困难。宣德七年 (1432),宪宗采纳陕西参政杨善的建议,改走“迭烈逊黄河路”,即从开城(宁夏固原)西北行,过海原、干盐池,抵迭烈逊渡口,再运往河西各州和卫所。《靖远县志》(道光志):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置靖虏卫管辖。成化十年(公元1474)移迭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傍置空心楼一座,以资观望,今废。其上建庙,名北武当,有碑记。”又据《靖远县志•金石录》“重修迭烈逊庙庙碑记”载:明嘉靖年间,固原游击黄时值巡边至此,“见其祠宇,仅止三楹,慨然有改建增修之志。”动员其部下“特输奉金,悉力改建。”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动工,十七年五月竣工。由此可知北武当山建于成化十七年(公元1474),至嘉靖十六年,不过七十余年。

这说明自明朝才是有此记录为“迭烈孙”、“迭烈逊”的记录。无疑是元朝的蒙古人的称谓,后世被改为北武当。

   迭烈寺,俗名北武当,位于黄河东岸小黄湾村。明洪武三年,设迭烈逊巡检司。万历年间筑堡。旧址在今真武祖师庙东。庙观始建于汉代,因迭烈逊属阳武上峡口,即缠阴口,为古代渡河要冲,其始筑堡应在汉代,倚山面河,雄奇壮丽。主殿岩体天然生成一蛇一龟,主殿塑真武大帝,亦足踏龟蛇,诚为自然奇观。大殿左前方蜿蜒而来一小山,形似巨象,温顺蹲伏,拱卫着祖师殿,巨象背驮宝塔,鼻触芙蓉大帝庙,浑然一体,经一百零八级台阶上祖师殿,暗合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之数,殿前农田为黄河古河道,多植柳树、枣树,春秋颇饶,田园风光,景色迷人。

在迭烈逊墩的附近也设有急递铺-“迭烈逊铺”,《西宁志·驿传》载:“迭烈逊铺,去土山子湾铺二十里,司兵五名。”④“迭烈逊铺”在《西宁府新志》中作“平戎铺,又二十里为平戎铺”,⑤可以作为迭烈逊墩位于平戎堡附近的一个佐证。东村烽火台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孛罗台墩。根据《西宁卫志》与《西宁志》记载的里程推算, “孛罗台”烽火台位于“平戎堡”东约10里,以及明代的工程尺和现代公制的换算,明代每里约合现代公制320米,10里也就是现代的3.2公里,东村烽火台恰好位于平戎堡东南约3.2公里处,在里程上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yanlx01的博客《平安县境内的明代烽火台考释  

据说唐朝时北方匈奴乘冬季黄河结冰,不时前来侵犯中原。唐太宗为此曾统兵御驾北征,不料被匈奴兵团团围困在漠北的一座小孤山上,只得星夜向京师长安发出求援的血诏。在长安坐镇的名将尉迟敬德,接到血诏,便连夜统发十万军马,披星戴月兼程驰援解围。大军赶到距黄河渡口尚有二十里远的柳州城安营扎寨,派探马前去黄沙湾一带侦察黄河上有无桥梁,可藉渡河。

    时值六月炎夏,黄河暴涨,巨浪淘天,望之生畏,无桥梁踪影。敬德得此军情,焦灼万分,一气之下,连杀了二个回禀的探马。第三次去的探马,得知前两探马因报“水大无桥”被砍了头,便心生一计,谎报“黄沙湾黄河有桥可渡大军。……”乞求苟延生命。

    敬德听说有桥可渡,心中大喜,立刻点将行令,前往黄沙湾渡过,驰援漠北勤王。这时全军将士只听得“轰隆!轰隆!”天空连响三声巨雷,惊天震地,顷刻乌云翻滚,天昏地暗,大雨倾盆而来,中间还夹着拳头大的冰雹。军令森严,哪个敢去避雨,都冒着大雨,迎着闪闪的电光,奋力前进。在电光映照之下,汹涌的黄河上,果然有一座宽阔的大桥,十万大军安然的跨过桥到了北岸。

    大军过完了桥,敬德勒马回头一看,刚才过的哪里是桥!原是冰雹累起来如长虹一般的白玉冰桥。只有一位童颜鹤发,道巾羽扇的长者兀立黄河之畔,敬德一见,甚为惊疑。心想此番渡河必为神仙相助,便下马上前向长者揖手,“请赐示大仙尊号,以便建庙报功。”那长者答道:“老朽名字太多,一时也说他不清,将军有王事在身请速行可也……”敬德还要再问,而那长者倏忽沓然。敬德自忖:“这长者名字多得说不完,必然是无量祖师的化身无疑。”在漠北救出了唐太宗,凯歌班师回朝之后,特赦令敬德在迭烈逊堡上建修了连襟三院规模宏大的“无量宫”。还在堡下建了有二十四只大木船连在一起的大索桥,方便了丝绸之路的交通。直到现在堡上的残破瓦当和黄河北岸的镇水兽石椿,还给这神话故事留作凭证。

    其实这根传说,只不过是蒙古人的七人七马过黄河传说的翻版。

   


   附:“七人七马”姓氏渊源之我思

吴世鑫

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朱元璋命右丞相徐达、浙江省平章李文忠征北,元朝的势力被压在甘肃一隅。在沈儿峪,明朝大军与元朝势力隔沟对垒,七天七夜的恶战,只杀得元军尸骨成山,血流成河。20万元兵竟成了徐达军队的刀头之鬼,此战俘获王公大臣多达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人。主师扩廓帖木儿败逃,徐达部将孙兴祖引兵追击,至毛不刺川(今靖远境)与扩廓帖木儿再战,明军败绩,孙兴祖阵亡,护廓帖木儿夺得水筏,顺黄河而下,奔往和林(今蒙古国境内)。扩廓帖木儿北走后,昴空等九人为李文忠所追击。

关于“七人七马”,史籍中少有记载,只能在一些地方志和残存家谱、碑记中寻找到部分踪影:《平川区志 宗族源流卷》中记录下昴空等的逃亡过程:1370年,三狼济王等元室九人逃至靖远,其中二人流落吴家窑,余七人徙靖远红罗山河南营门儿,三狼济王散居张家坪(今平川小水村),娶张媪为妻,遂以张为姓;昴空散居会宁黑虎岔,后以赵姓.....《平川区志》载:洪武三年(1370年),元皇室后裔三狼济王等九人逃至靖远。其中二人流落吴家窑,三狼等七人徙靖远红罗山河南营门儿,内一人隐居张家坪(今平川区小水村),娶张媪为妻,遂以张姓为姓;一姓吴,隐居黄草湾(今平川区大坝沿),其后裔散居大、小芦子(今靖远县);一姓赵,隐居会宁县黑虎岔。靖远县城西南20公里的北湾镇红罗山寺庙的碑记中也留下了昴空等元室“七人七马”渡黄河的精彩一笔:“元末明初,元朝皇室七人逃至红罗山下,在前有大河拦住去路,后有明军追击的万分危急关头,忽然黄河河面上堆起了厚厚的一层浪柴,七人策马过河。明军追至河边,浪柴自行散去。李文忠望河而兴叹:“天不灭鞑子啊!”平川区《吴氏家谱》载:“张、赵、吴本是一族之人,互不得通婚。”关于“七人七马”,近年来多有地方史志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从“七人七马”的转移路线到族群分布等都会有新的内容补充进来,万全琳和赵永胜同志的文章就为“七人七马”的研究补充了新的资料,关于改姓的缘由和来历,万全琳和赵永胜同志的文章根据《平川区志》和《赵氏家谱》的记载,介绍了改张、赵二姓的说法。文中说,内一人,“娶张媪为妻,遂以张姓为姓”。又说:“隐居于此的昴空孙辈,只有改族换姓,说谎方能避免灾难。无奈在官方问他们姓什么时,随便答道姓百家姓里第一姓,从此便姓了赵。”马氏家谱、族谱和传说认为“七人七马”中有王爷二人,丞相一个,驸马一人,押粮官、武官各一人,还有随从一人。后来这些人分别改姓为马、吴、苏、赵、武和杨,民间传说还有韩姓。这与万全琳、赵永胜二同志文章提供的说法略有不同,少了改张姓的,多了改马、苏、武三姓的。吴、赵二姓以及赵为押粮官的说法,则完全一致。补充的新资料对研究这支“元室皇裔”的下落和命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七人七马”的历史不仅仅是赵、马、吴、武等七家七姓的家史,而且是靖远、会宁、景泰、平川(还涉及民勤、玉门)等地的地方史、民族史、姓氏史。个人认为,“七人七马”始祖不只是单纯的随便改一姓氏,他们改姓必须要保持姓氏渊源,作为部落性生存的蒙古族各部更是遵循这一生活习惯。通过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由鲍玺主编的《蒙古姓氏》简单阅读及其上文中马氏家谱、族谱和传说中各个始祖职务的介绍,我认为对“七人七马”姓氏渊源研究在没有更多现成研究资料的情况下,需要改变思路,利用蒙古族部落姓氏命名的特有方式,以及反切拼音等办法寻找新的突破点和新的方向。

附:鲍玺《蒙古姓氏》部分内容蒙古姓氏(改用的汉语姓氏):兀良哈(乌、吴、于、魏);兀亦桑(周、魏、吴);敖勒高努德(敖、赵、王);赖哈图德(赖、赵);济叶惕(武、吴);乌珠穆沁(乌、武);召蒙岱(赵);扎喇亦尔(赵、季);撒勒只兀惕(蔡、马);察哈尔(常、张、白);喀喇沁(乌、韩);杭锦(康、韩);扎兰努德(张);斡亦喇惕(林、刘、张);阿都沁(马);嘎树努德(赵);塔布囊(乌、吴)。对于张姓蒙古族的源流,鲍玺《蒙古姓氏》列出了两个张姓蒙古族的祖姓,其一为卫拉特氏(斡亦如德氏,厄鲁特氏,斡亦毛都氏);其二为扎兰努德氏。卫拉特为蒙古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部族群,相关资料较多,这里不再重复。喀喇沁的卫拉特氏族为西北迁来的从军落籍户。众所周知,团结在蒙古准格尔汗国的卫拉特人民同满清帝国有过多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卫拉特人民为保卫家园而付出了惨重的牺牲,随着准格尔汗国悲剧性的覆灭,大量卫拉特百姓惨遭屠杀,满清皇帝将其幸存者调往蒙古各地落户以绝卫拉特东山再起之路。这就是蒙古各地卫拉特家族的来历。卫拉特氏改汉姓为林氏,也有改汉姓为刘氏和张氏,但原因不详;札兰努德氏的来历,请参见《蒙古姓氏》的解释:“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清廷对归顺的诸部蒙古该部为旗。旗内男丁150为一个苏木,五个苏木之上再设一个官员叫札兰。札兰伪满洲语,含层次,关节之意,是旗内中层官员的意思。札兰汉译为参领,是旗扎萨克的派出官员,对各苏木的军事活动由督察指挥权。札兰的地位较为显赫,有的后人取这一官名为姓氏。”

对于赵姓蒙古族的源流,鲍玺《蒙古姓氏》中给出这样的分析:敖勒高努德(王、敖、赵),Olkhonud是成吉思汗母亲所出的部落,为弘吉拉特部落的一个分支。敖氏取的Olkhonud首音,王、赵则不知从何而来;赖哈图特(赖、赵),laihatud目前没有起源的线索;扎剌亦尔(赵、季),Jalair是漠北强部之一,木华黎将军出自此部。召蒙岱(赵),据说姓氏起源于蒙古国境内的一个地名昭莫多,其他不详;嘎树努特(赵),起源不详。

对于吴姓蒙古族的源流,鲍玺《蒙古姓氏》中分以下四种介绍:兀良哈(乌梁海)(乌、吴、于、魏),Urianghai是古老的蒙古部族,大将军者勒篾、速布台源于此部。历史上有兀良哈万户与朵颜吴良哈等强部;兀济叶特(武、吴),Ujiyed起源于兀者,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王国被称为兀济叶特乌鲁斯,吴良哈三卫之一的福余卫为兀济叶特,内喀尔喀五部含兀济叶特一部;兀亦桑(周、魏、吴),Uisanggud起源于巴林部围剿吴三桂叛乱时自汉地带回的一批人;塔布囊(吴、乌),Tabunang蒙古语驸马之译,历史上有塔布囊称谓的家族很多。

对于韩姓蒙古族的源流,鲍玺《蒙古姓氏》中分三类做介绍:哈日努特(韩、哈),Harnud字面上含有黑的意思,起源复杂。弘吉剌特有一支Harnud,因其目黑。克列特也有一支因为肤色黝黑。但Harnud的源流应当不仅此两支;喀喇沁(韩、乌),Harchin字面上也含有黑的意思,得名因善制黑马奶乳,为钦察之后;也有说法认为起源于乌古斯的Kharacin部;杭锦(康、韩)Hanggin为中亚大族康里之后。鄂尔多斯有此一部,今有杭锦旗。土默特也有Hanggin一部。

希望有兴趣的同仁能在这一方面对“七人七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找到新而有力的支撑点,不断丰富完善北元历史的前前后后,进而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的真相。

(13)“七人七马”姓氏渊源之我思_华豫洞主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100458d0101bu5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