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商贸通道)

标签:
历史教育文化旅游 |
2020-07-05 06:17:55分类:首页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线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
西非红海海岸。
2013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茶马古道
•外文名称:Tea Horse Road
•地理位置: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开放时间:全天
•着名景点:茶马古道重镇
•所处时代:唐至民国
•保护批次: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批准时间:2013年3月
•编号:7-0516-1-516
分类
中国茶马古道分为:
1、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蹚古道图片蹚古道图片
2、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始于汉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本地茶叶不足时,湖南等南方茶叶也通过这条线线路到达康定,进入到藏区。
3、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4、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繫必不可少的桥樑和纽带。
一、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的产生
悠悠几千年发展,陕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心,而陕商(秦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陕商、川商、藏商共同参与了闻名世界的“蹚古道”。这些经商活动,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间的融合,对稳定边疆、开发边疆意义重大。
(一)“蹚古道”产生的历史动力。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见到了四川蜀布等中国产品,张骞很惊讶,这些中国商品从何地而来?打听后得知,是西域国家从印度进口而来,原来,印度人与四川商人很早就从事贸易活动了,汉武帝了解情况后,决定打通从长安到印度的官道,西南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官道由此产生,民间称为“蹚古道”。西汉时的茶叶已成为商品,与丝绸、瓷器等商品一起很受欢迎,以肉类为主食的游牧少数民族对茶的需求很迫切,因为“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起初交易以货换货,后来因为汉政权需要马,而藏族等少数民族多牧马,各取所需,茶马交易正式开始。
(二)“蹚古道”兴盛的客观原因
与陕甘茶马古道有一定的关系,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在陕西有二条路线到达甘肃,一条经秦岭山区到达汉中,在当时西北茶叶交易频繁,四川、陕南的茶叶在汉中交易走向甘肃。一路从渭北到达甘肃。在甘肃分成两支,一支经青海去了西藏,一支经新疆去了国外。汉唐时,经青海去西藏的路线一直是官方前往西藏的主要路线。由于这条路距离内地较远,劫匪猖獗,敲诈商人,到宋朝时,这条通往西藏的路线开始被官方和商人废弃。
二、“蹚古道”的兴盛
从陕西通往藏区的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
,近年来又被学术界称为“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明朝时有数百万斤茶叶贩运(从陕南到四川康定一带),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万吨。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康定是一个重要地点,陕商在这里向西走向西藏,向西南走向国外,国内的经商侧重于茶马交易,出国则成了丝绸之路。
(一)“蹚古道”简介
秦商主要有三大历史贡献,一是“丝绸之路”,与中外商人开辟通往世界的商业大道,其中西北丝绸之路国内部分被称为“拓北庭”;二是陕康藏茶马古道(以康定为中心)茶马交易,民间称为“蹚古道”;三是走西口,陕北民歌《走西口》家喻户晓。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间的融合,对稳定边疆、开发边疆意义重大。除此之外,秦商还去长江以南地区、宁夏、甘肃、新疆、河南等东西部地区做生意,有的甚止走向国外,在河南做生意的陕西商人以党姓最为有名。
1、蹚古道路线。
(1)“蹚古道”来历。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陕商由“秦蜀古道”,即从长安出发,分别通过长安子午峪、户县涝浴、周至黑峪口、周至辛口、骆峪口的傥骆古道、眉县的褒斜道、宝鸡陈仓道(故道)到达汉中,走向康定等地或国外,因是在古道之间来回走,“趟”是次数之意,称为“趟古道”,“趟”还包含有踩山踩水路、试探、随大家一起之意,“趟”的异体字是“蹚”,所以书面上写为“蹚古道”。
图1:蹚古道示意图(1)
(2)“蹚古道”各族商人活动范围。陕商主要在康定及其周围经商,康定有藏族同胞,所以,陕康藏茶马古道中的这个“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西藏,它所指的范围很广,是大藏区,包括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的一部分。
康定是一个重要地点,一部分陕商、川商、藏商在这里向西走向西藏,一部分向西南走向国外,国内的经商侧重于茶马交易,出国则成了丝绸之路。
2、陕商移民在藏区。陕西商人有经商、移民四川西部等地藏区的传统,陕商与藏商和睦相处,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二)茶马交易的发展
2、陕商锅庄与藏商。随着茶叶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来回奔走已不适应商业形势的发展了,需要在康定长期定居下来。陕商到达康定后,支起锅做饭,藏族同胞商人、外地商人都来批发茶叶,一是可以买到鲜茶,二是刚来的人不知行情,可以买个好价钱,后来在有锅的地方成了市场,陕商修建了避风的围墙,在四周建了房屋,中间空地成了茶马等交换的地方,我们把有人居住的地方叫村庄,陕商思念家乡,就称之为锅庄。后来藏族同胞为了交易方便,自己建起了锅庄,男人在外进货,由女人在锅庄打理,还兴起了锅庄舞。折多河为来康定的人们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用水,很快,来康定定居的人越来越多。
3、庄家的来历。康定古称打箭炉,康定本地人将外地商人称为炉客,而且以前妇女地位低,有的男人比较弱,老婆也跟了出来,女人在外不叫名字,而是在姓后带一个“家”字,比如姓刘的女人叫刘家,姓胡的女人被叫做胡家,这种称呼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这个称呼和锅庄,藏族同胞称陕西商人为庄家,因为善于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庄家逐渐成了有钱有势、说话一言九鼎、左右局势等的代名词。后来藏族同胞学习陕商,也建起了锅庄,让自己的妻子打理生意,在康定藏族同胞将锅庄主人称为阿佳(家),阿佳是指妻子,也指妇女、女性。阿佳,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表达意思,不能乱说。
现在我们在一些娱乐场合还能听到庄家,庄家这一称呼在各行各业影响深远,在麻将场上,说“谁坐庄,谁是庄家。”在赌博场上,发牌的人被称为庄家,庄家制定规则等等。
4、茶马交易发展壮大。藏商翻过静宁山来到康定地区,陕商、川商从内地涌入康定地区,打破了“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文成公主入藏后,带去了茶叶等物品,普通藏民也了解到茶叶的重要作用,交易量开始加大。随着康定城的兴起,以康定为中心向周围扩展。明朝时有数百万斤茶叶贩运(从陕南到四川康定一带),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万吨。康定城内陕西商号达80余家,店铺挨店铺,形成一条特殊街道“老陕街。流动的陕西商贩多到难以计数,“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足以说明当时茶叶需求量之大,范围之广。《西藏纪程》提到打箭炉,说到:西安做买卖人在此甚多。1935《西藏概况》呈文:老陕不至,草亦不生。民国《经济年鉴》:陕人康地,多半孑然一身,数年之后,即成富商。康定逐渐发展成为边茶贸易的中心。
5、汉藏交易的茶叶来源。
(1)就近采购茶叶。茶叶来源的渠道很多,在康定周围购买茶叶,可以节约许多成本,雅安茶叶质量稳定,陕西商人主要采购雅安茶叶。
(2)从陕西带来茶叶。由于茶叶交易量很大,雅安等地的四川茶叶数量有限,加之,由于个别地区的茶叶质量不稳定,影响到茶马交易和政府收入,明政府实行严格的茶叶管制政策,限制个别地区茶叶进入市场,一般跨区交易要经过政府同意,陕西商人还得从陕西运输茶叶到藏区,“蹚古道”可以跨区贩运茶叶。
陕西茶叶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陕南茶。陕西南部属汉水流域,是古老的巴蜀茶区,《华阳国志》记载,3000余年前,陕南的巴人就栽植茶树,饮用茶叶,是中国茶叶原生地和茶文化发祥地。明朝时,陕南是全国茶叶的主产地之一,质优价好,陕南茶富含硒,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表现明显,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
二是南方茶。在湖南安化等地收购茶叶,运至泾阳,加工成便于运输的砖茶。砖茶的产生使陕西商人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商品数量。便于携带的特点使藏族同胞很快接受了这一新的茶叶样式。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
1、解放后,随着交通运输业和物流的发展,优质便宜的茶叶已进入家门口;
2、计划经济时代,从限制到不允许私人资本在市场上流动,茶叶市场逐渐消失;
3、改革开放前,由于种种原因,茶马交易的相关研究文章很少,对藏区商人活动研究几乎是空白,只有在志书中能看到只言片语。老一辈经商人越来越少,可考的资料面逐渐变窄,可喜的是近来来引进了专家学者的重视。
四、陕商、藏商等各族商人在茶马交易中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中国历朝认为茶叶的政治性大于商品性,陕西商人走马西南,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行走古道,各族商人经商中不经意间对中华民族做出了特殊贡献。
1、防止了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清未民国时,英国等侵略者想以印度茶代替陕南茶、川茶,借此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但是藏族群众不认可印度茶,使侵略者的险恶图谋落空。茶马交易以“锅庄”为媒介,茶马经济将汉藏两族群众牢固的结合在一起,稳定了边疆,发展了边疆,意义重大。陕商、藏商等各族商人功不可没。
2、对抗日战略大后方决策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为了长期抗日做准备,决定寻找新的抗战大后方,由于陕西等地各族商人的长期参与,康定已非常繁华,加之地形地势等因素,康定列入政府规划,1939年,设置西康省,成为抗日战略大后方的备选。
茶马交易的起源介绍
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範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路。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採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乾元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鬆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闢驿路、设定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緻。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