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空中剧院》——京剧《红娘》(张佳春主演)
(2012-06-21 22:39:28)
也许张佳春主演的《卓文君》留在脑海里的印象太深,也许是第五届青研班毕业演出中张佳春表演的《红娘》折子戏的影像令我难以忘怀,也许就是我实在是一个不会看戏的人却硬要“猪鼻子插葱——装象”。
真格儿的,周三(6月20日)晚上《空中剧院》播出的张佳春主演的京剧《红娘》和我心里期许的那个《红娘》有了一点距离。
我知道,我这样说会让喜欢张佳春表演的观众不满或者会遭到“拍砖”,但这确实是我在看完播出后的第一感受。意犹未尽。其实,张佳春在这晚的表演里,中规中矩,几乎没有过失。在我原来的想象里,张佳春的这次《红娘》要比播出的更好,更耐人寻味。她完全有潜力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既有浓浓的荀派味道的同时也有她本人特色的《红娘》来。她应该有所创造。
我这里所说的创造,是觉得张佳春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可以做到象荀先生那样“既不脱离传统又能不受角色行当局限”。
遵守流派的表演规范又不拘泥于程式,尊重先祖留下的精华但又能以己之长让先祖的精华展现时代的光彩,这是我对新一代的具有高学历的青年京剧演员的厚望。说真的,在看张佳春的毕业演出时,我看到了这样的希望之光。
然而,这晚的《红娘》,我没有如愿。我想象中的红娘是一个集灵气(人物的气质)、灵巧(身段)、灵动(眼神)三合一的女子。
不知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在这里说合不合适?可能京剧不是这样的,“一千个观众只有一个杨贵妃”。但我又分明觉得,一个演员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要有一点带有自己特色的东西的,这个是你的,模仿、学习都无济于事。
这是一出剧情都在观众肚里的戏。几乎可以说,每一位观众看这出戏,不是对戏而是冲着演员了。不过,戏,依然还得由剧情来支撑。所以,不管舞台怎么将剧情增、删或是编、移,仍然还有一根连贯的线索在观众心里暗暗地主导着。尤其是象这样的经典老戏。有时候,这根无形的线索会制约观众对演员表演的欣赏。
还是具体的说戏吧。
红娘的出场是很值得一赞的。疾步如风,干净利落,一点也不拖沓。在第一场的进花园看花、摘花以及扑蝴蝶捉蝴蝶等的表演里,手、眼神、身段都比较完好地起到衬托红娘在此情此景的作用,生活化和艺术化在此刻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美。
第三场戏《悔婚》里,当老夫人携莺莺下场时,此时,红娘望着她们,尽管,观众只能看到她的一个侧面,时间似乎也不长,但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愤愤不平的红娘。可以想象,红娘一定是怒目圆睁的,她想指责想骂甚至阻止老夫人的行为,无奈,自己是个小丫头,奈何?于是,便有了她在接下来的场景中、在张生的书房里磨墨时那样的张狂。因为她要发泄心中的不平。
第四场戏里有一处表演不知大家在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就是在起唱【反汉调】“我小姐红晕上粉面”时,红娘有两个抖水袖的动作。在抖水袖之前,红娘先转了一下,然后,抓袖,脚下好像一搓,再一抖;来了两次。个人觉得,整出戏里,好像就是这组动作很有点个性的。
第五场戏里,梳妆的动作,设计得有点夸张了。即便虚拟,也不能看着象在掏什么东西一样。有喜感少了一点美感。我觉得,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不仅仅是说故事展示人物,也应该在进行人物感情的传递。
总体感觉,或唱,或念白,或表演,红娘是娇、羞、媚有余,红娘的泼辣显得弱了点。当然,这和当晚呈现在舞台上的剧情也有着关系。再者,在表演大段的载歌载舞时,可以感到,张佳春的气韵还缺少一点点火候。因此,提个不合理的建议,建议张佳春也象荀先生那样学一点梆子戏。这样,可能在以后的表演先生的剧目时,会有帮助。
有个疑问,请教。第五场戏,红娘送信给张生,张生拿着信就开始笑了起来,然后,再抽出信笺读“待月西厢下”。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一个《红娘》的版本?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王梦婷这个小红娘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