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庆京剧团献演的京剧现代戏《张露萍》,是根据红岩英烈真实事迹改编的,再现了当年红色特工张露萍卧底国民党军统局的传奇经历。
19岁的延安女战士黎琳改名张露萍奉命来到“战时首都”重庆,以报务员张义林妹妹的身份,打入军统局电讯总台担任地下党特支书记。在戒备森严、险象环生的危境中,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机智周旋,不幸被捕后,在狱中坚持斗争,抗战胜利前夕,英勇就义。
这恐怕是第一出在京剧舞台上展示敌我双方谍报战故事的京戏了吧。是不是有“零”的突破意义?
主演周利,是重庆京剧团的尚派传人。她充分利用尚派的一些表演特色,融会贯通的揉进在《张露萍》的表演之中,把张露萍的传奇经历呈现在了舞台。再加上该团的张军强等优秀演员的紧密配合,使整出戏达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从电视里编辑出的场次来看,这个戏有一个《序幕》加十场。不知道我这样的分场次对不对?
《序幕》:主要是讲黎琳(后改名为张露萍)接受任务,与战友分别。同时和恋人告别。这场戏我觉得是看一个大场面的调度。很遗憾,大幕拉开时,站在山坡(虚拟的)战士的脸,全都是黑乎乎的,包括主演。后来我发现,可能是军帽的帽沿有点长的缘故,还有就是底光的位置需要调整;
第一场:张军强扮演的戴笠出场时的表情有着明显的传统戏的痕迹。虽然,是在表现戴笠的警觉、不露声色,但总觉得这个表情有点空,呵呵,做戏。而且,印象里,戴笠没有这么魁梧的。如果给他一付金丝眼镜,效果会怎样?
周利的上海方言象是在说韩国话,建议,要么不说,要么就说得地道点,尤其是几个代表性的字,侬、阿拉、好伐等等,不能含糊;
第二场:开场的发报舞比较夸张,比较形象,看得出吸取了一些街舞的元素,是这出戏有了现代气息;疑惑的是,这五个发报员的身份?敌方还是我方?从一些资料上获知,军统局的发报员很多是各自为战的。所以,不如来一段独舞?如何?这一场里张义林的唱段蛮好听的,且唱得比较规范;
第三场:开场的棒棒舞是此戏的一个看点。布景的色彩和跳棒棒舞演员的服饰搭在一起,很写意;而后,张露萍一袭黑旗袍拿着小阳伞的出现,有为这地域风情画增添了一抹雅致的色彩。此时的舞台有一种视觉冲击力;象水墨又有点油画的味道。只是,张露萍的发饰有点夸张了,象一个浓缩版的“铜钱头”。
苏曼在这场戏里对张露萍的判断貌似有点草率了。疑问:用棒棒舞来营造舞台,不知道是为了凸显剧情的地域风貌还是为了增加张露萍在虎穴的恐怖气氛?
第四场:张露萍的服装面料与睡衣的面料太近了,且做的样式冷不丁一看就是睡衣。周利跳出窗时的一个“屁股坐子”很漂亮。
第五场:这是周利比较出彩的一场戏了。昆曲曲牌,又舞又唱,还有身段表演,再一个漂亮的“屁股坐子”。唱,亮丽清润;舞,干净利索;不愧是一个优秀的尚派传人。
第六场:这场戏里有戴笠的大段唱。不知道资深戏迷对这段唱有什么评价,我的个人感受是没有体会到奚派的那个韵味。若不论流派,
那么,张军强的唱还是受听的。
第七场:鞭舞。这是一种创新。但是,我在想,应该让创新更合情合理。倘若不要京剧的程式用芭蕾舞的呢?还有,这场戏里有戴笠的大段指责共党破坏和谈的唱词,那么,可不可以也为张义林安排一段唱来揭穿这种指责呢?
第八场:一群记者的表演有点搞笑。个人觉得,这样的境地,这样的安排有点夸张过度了。周利在这场戏里很好地发挥了她的唱功。“眼儿醉了心儿碎了”这段唱相信会被流传下来,也希望在以后的演唱剧目里听到周利演唱。
第九场:感叹:人最容易被打败的不是肉体而是精神。肉体和生命是可以被剥夺的,意志永恒!这一场戏也集中地彰显了张露萍的精神境界和对信仰的执着。张露萍的唱段“听大姐声声言心如刀捅”【二黄原板】,唱得叫人百感交集。如果此时张露萍有点泪水,则,舞台上的张露萍就更完美了。
第十场:周利又有一段激情的演唱。【二黄原板】“儿再也等不到那一天了”。很感人。我看到了张露萍脸上的泪痕。这里,导演可以用浪漫的手法渲染一下下的。小演员配合得比较好。1945年7月14日。大家记住这个日子吧!
记牢了两句唱词:把泪水埋在肚里,把理想留在心里。是张露萍的内心表白,难道不也是现在这些年轻的京剧演员们的写照么?张露萍对小狱花说,明天的人间很美很美。我说,明天的京剧很美很美!
胡咧咧完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