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文学界,一些作家已堕落到为了乞讨到一点可怜的掌声而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写作,一些作家为了浅薄的微笑而敢于出卖自己的魂灵,还有些作家用假说弘扬的措辞做出一些歪曲乃至颠覆真相的勾当。所以,小说日益的衰败。所以,小说虽然多得糊墙多糊不过来,但是,依然没有小说读!
所以,读小说,被称为是浪费时间,我想就顺理成章了。
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不知躲在何处。这是今日喜欢读小说的人的心里写照。
尽管还有许多作家在用他们的心耕耘文学这块园地,无奈,笼罩这块园地的环境被严重污染。于是,他们也不得不随波逐流了。
幸亏,我们的小说编辑不是井底之蛙。所以,我们有幸地读到了一篇好小说。这就是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力作——长篇小说《金山》。
这是一部要安安静静读的长篇,这是一部不能有浮躁之心来阅读的小说,这更是一幅容不得有任何轻薄企图来读的画卷……
读张翎的《金山》,就像坐在一列时代的火车里,穿行在往事的隧道之中。
读完小说《金山》的最后一个句号,我的心情有了一种如释的感觉。因为,艾米的哈哈大笑感染了我。继而这种如释,渐渐的又成了一种重负,慢慢的习向心头。恍如,刚刚向我说“再见”的方得法、关淑贤(六指)、延龄等人,又在向我走来。尽管,时间相隔有一个世纪,可是他们的面容还是这样的清晰。
其实,这样的感觉,在读《金山》的途中,已经或多或少的在显现了。只是,当时,一时半会无法从张翎的严谨的温情脉脉的叙述里自拔。
小说《金山》讲的是一个方姓家族在海外的百年奋斗史。诚如小说的内容介绍所言,这是一部反映在加拿大早期华人背井离乡、劳作受苦,屈辱地死或坚韧地生息的坎坷历史和血泪人生。这或许就是对这40余万字的小说内容的最浓缩的概括。不知道,这样的文字,对于《金山》的推广,能起多大的商业作用。尽管,《金山》这部小说已经在文学界掀起了波澜。坦率的说,我更钟情于张翎自己对《金山》的介绍——这部小说,讲的是“在贫穷和无奈的坚硬生存状态中抵力钻出一条活路的方姓家族”。
我不知道,张翎在对自己的小说作介绍的时候,是否想到现在的“打工”一词?
有时候,历史,总是会带着一份相同的面具出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制作这副面具的材料与往昔不同了。但是,面具背后的东西终究是一样的。莫非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轮回?
当我们用时代的熨斗烫平历史的皱褶,解读方得法们的生活片段时,不知不觉之中,脑海里会涌现“民工潮”这个词。耳旁会清晰地传来到邮局汇钱的他乡的声音。字里行间吟唱的是一群漂洋过海的世纪前的人们的悲壮,眼前却浮现出一张张抛妻别子刻着沧桑的脸。
我不想过多的让自己的字在这部小说里去徘徊。因为我担心由于自己的一些对《金山》的不失时宜的评价,会有碍读者朋友对《金山》的期望。一部好的小说,一部内涵丰富的小说,是无需要作过多的文字评论的,也无需去对小说塑造的人物评头论足。犹如《金山》。里面的人物,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只要把他拿出小说,你会发现,却依然还有那么旺盛的生命力。如麦氏,如桑丹丝。成功的小说人物,不仅仅局限于小说的那时那刻那景,还可以独立于小说而走进读者的现实生活里。
读者的眼睛,就是检验一部好小说的标准。我一直以为,书评,有时候会误导读者。因此,是不是可以把所谓书评的文字,改成“感受”更恰当一些。
长篇小说《金山》是作者花了四、五年的光阴才得以完成。累计40余万字。我想,这是一本值得花时间去阅读的小说。不管你是文学界人士还是非文学界人士。因为,在你阅读《金山》的时候,你可以享受到一种作家的笔尖在折磨读者心灵的快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