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CPI上涨5.1%,创下新高。且不说数据准确与否,统计的方法是否科学与客观也值得商榷。
民以食为天。生活必需品涨价怎能和耐用的电子产品降价、汽车降价相提并论呢?汽车还未完全进入家庭、电子产品也是数年才需更新但食品却是每天必须的。如果这样加减平均的话为什么不把房价、能源价格暴涨计算在内呢?!实有鱼目混珠之嫌!
尽管国家出台种种措施平抑物价,但至今为止收效甚微。“蒜你狠”“姜你军”“米高扬”“煤超疯”仍在高价位运行。两年前,我在菜市场发现吉林产鸿信大米,买些尝尝觉得口感非常好,油腻腻香喷喷,颇有些小站稻的味道。从此,鸿信大米一直伴随着我,直到今天。那时,20斤一袋的米34元钱,现在已经涨到54元钱一袋了。这还算是便宜的,如今大部分稻米每斤都已超过3元钱了。
生产资料、能源连续涨价,使企业的成本增加,极大地挤压了利润空间。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缺乏竞争力,长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企业的出路何在?企业的工人出路何在?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谁都明白!
高增长、低通胀,工资增长的幅度、银行利息都高于通胀、或与通胀持平才是理想的、幸福的社会。然而现在的存款利息却是负数。有学者说现在不要存钱了,要把银行的钱取出来做投资,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试问,老百姓从牙缝里省下的那点保命钱够投资房地产吗?敢投进股市吗?在盗贼猖獗的现在,他们不把仅有的一点钱放在银行里,忍受着负利率又能放在那里?近闻吃财政饭的又要调薪,我真为他们高兴。但拿着微薄工资的企业人员又何时加薪?那些为国家干了几十年,至今只领取低微的基本养老金的退休工人又何时加薪?仅靠现在的养老金他们又怎能安度晚年?!GDP连年增长、财政收入突飞猛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些改革的成果、红利理应全民共享,而不应局限在某些群体。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样都是国民,同样都为国家创造财富,享受的待遇差别咋就那么大呢?!国家从2004年就酝酿改革分配制度,但到目前为止仍是只听见雷声,不见实效。但愿改革不仅仅是个传说!!贫富两极分化是影响社会安定的潜在因素,这个道理谁都明白,盼望能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2010年的冬天是个多雪的冬天,人们不但要忍耐冬季的寒冷,还要忍耐通胀带来的压力。伴随着寒冷更多的是人们的无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