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朋友询问为何不见博客更新?其实并不是不想更新,期间更新几次,只是在未发表时又将其删除。本人只是一介布衣才疏学浅,文化底子浅薄,实有江郎才尽力不从心之感。况且开博的初衷只是为了消遣,限定的范围只写风花雪月、旅游采风、饮酒高歌、欢聚高朋,从不涉及其他范畴,以免由于自己的无知与浮浅,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到目前为止我一直遵守既定的原则,从不敢越雷池半步!
然而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喧嚣复杂的尘世中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避免不了由此而引发的喜悦与烦恼,避免不了由此而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因为我们毕竟是常人、凡人、普通人、是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所以即便有些不正确的认识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虽然我从不言及时世,但报纸和新闻还是每天必看的,关心国家大事也算是我的优点吧!2009年12月22日今晚报刊登署名文章“物价是经济,更是民生”(作者冯景元),读后感触颇深。现摘录其中片段,供大家赏析。
《进入12月,2009年没多久了。在这样一个寒流早到的冬季,各种物价竟比涨价掀潮,让人心焦。看央视新闻,得悉茅台酒涨价13%,每瓶酒一下抬起60元,名份还叫“微调”,如果不微调,究竟还想抬多高,就不得而知了。
茅台酒好说,有囯酒名称,大小招待、公款吃喝消费支持,百姓尽可以不买。那么也以“微调”之名出台的电涨价呢?说是民用电暂不上调,“暂”字中留下的学问,可能是说,不消多久“暂过去”我即要调的,这是无谓不预的信号。人人都用的东西,别说涨一分,即使几厘,乘13亿也是巨大。
中国的物价上涨,年年有说明理由,不是国家投入了多少,就是别的国家如何如何。实际本次世界金融次贷危机,导致的情况是它国的房价跌落,中国却从北京、上海开始带头狂涨,这中间的源究竟是什么?背后什么是推手?真真值得好好思思,好好想想,好好研究研究了。
物价对经济讲,是杠杆,但对政治说,就是民生。
朋友刚从美国回来说,美国的物价比中国还低。去美国的时候,带了一个大皮箱,到美国后才发现犯了个想当然的大错误,美国除人工服务如理发等很贵(美国的劳动力价格高,沾人工的都贵)之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低于中国,有些商品的价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转了一段时间后才明白:高收入、低物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美国公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甚至超前消费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提出拉动内需的时候,必须强调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增加民众收入、降低物价、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是,哪个人挣钱不愿意消费,不乐意花呢?》
冯先生的文章令我感慨万分,思绪万千。价格听证会实为作秀,其实就是涨价会,只是换了个名称罢了。按照我们目前的国情,我们真的富裕了吗?我们不能否认确有富人,但那毕竟是少数,代表不了国情,占全国绝大多数的还是低收入人群,他们才是中国国情的真实写照;他们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不禁要问:
每平米128块砖的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吗?这里有多少水分?多少暴利?
每个人必须要有带产权的住房才算有居所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舆论导向存在误区。老百姓的收入与房价匹配吗?为什么不多些公房让大家租住,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呢?
中国十三亿人口,可耕地面积不多。有多少土地可供盖房?据传媒报道,许多新建的小区虽然都已售出,但大部分房屋闲置,是投资性或投机性购置的,假如情况有变供过于求,失去了增值的期望,后果又会如何呢?
窃以为房地产虽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提高GDP,但那只是应急、是暂时的。只有让广大的低收入群体大幅度增加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内需。那些身处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是为国家创造税收、创造财富的纳税人,但却拿着微薄的工资,每天为生活忙碌着,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治病,为了养老必须从有限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储备,不敢消费。他们才渴望改善生活、渴望消费。当前我国已进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一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相当高,是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假如他们生活优裕,在他们有生之年怎么可能不消费、不尽情享受生活呢?!遗憾的是他们每月可怜的养老金(指企业退休人员),既要吃饭又要治病,哪有闲钱去消费呢?
可喜的是,我们的政府已注意到贫富差距加大给和谐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承诺大幅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包括加大力度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衷心希望我们的政府步子再大一些,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以上只是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望不吝赐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