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什么意思?
(2011-08-27 15:57:18)
标签:
朱熹民勤季康子孔子教育文化 |
分类: 国学 |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什么意思?
我理解:“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就是:“拿出好的道德品行来,作为榜样让老百姓模仿;没有管理水平的人自己做不出好的榜样来就整天对老百姓提出这个要求、那个要求。”
朱熹说:“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拿出好的样子来教育那些笨的人,那么他们就勤劳了。”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看看朱熹是怎么注解的: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庄,谓容貌端严也。临民以庄,则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张敬夫曰:“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根据朱熹的这一解释,好多权威学者就把孔子这句话里面的逗号加在“不能”后面,变成“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于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先生说:‘你处事庄重,人民就会敬;你力行并提倡孝敬、仁慈,人民就会忠诚;实施善政并任用善良而有能力的人,教化能力不足的人,人民就会勤勉努力’”这样,后面一个“劝”字被解释为“勤勉努力” 了。那么前面季康子问题里的那个“劝”字呢?朱熹就故意回避了!
那么,先看一下,他把孔子的话解释以后,好像是孔子把把“敬”、“忠”、“劝”都作为目的和结果啦。
但是,让人民勤勉努力,是不是季康子要问的目的呢?
看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加上标点就是: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这个问题明显得很,“敬忠”和“劝”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不可能“敬忠”和“劝”都是目的吧?
再看孔子的回答:“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很明显,孔子在这里是回答了季康子的问题了。是把“敬、忠”作为目的的。如果下面的“劝”也是目的,那前面季康子说的“使民敬忠以劝”三个字都是目的,中间在加一个“以”字干什么呢?
朱熹知道季康子问的目的是要让民敬忠。也就是说:“季康子问:我可以用劝来让百姓做到敬忠吗?”所以朱熹注解说“临民以庄,则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朱熹这个大学问家,故意对季康子的问题不翻译注解,接下来就可以掺入自己的假货:把“劝”也作为目的来注解了:“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
问题出在哪里?
朱熹一定要说孔子要教育老百姓!因此,朱熹不惜篡改了:把“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改成“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什么呀?“不能”怎么是指笨的老百姓呢?老百姓有什么“能不能”的?“有能”、“不能”只有对上层管理者才有意义呀!
原来,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教”和“劝”都是动词,都是手段方法。原本孔子全句是很有逻辑,直接针对季康子“我可以用劝来让百姓做到敬忠吗?”的问题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你自己处事端庄,他们就敬了;你自己做到孝慈,他们就忠了。弘扬好的风尚就是上施下效管理方法,管理水平差的人才会整天去劝导百姓呢!)
这里,我们切记:“教”在《论语》中主要是一种社会管理方法,而不是后来的“教育”的意思。在《论语》中要用到类似现在的“教育”的意思的时候,往往用“诲”,“知”等等。(本句中的“劝”字,也有勉励、劝说、教诲的意思。)
朱熹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孔子不赞成整天教育老百姓,孔子认为,统治者自己行为学好了,社会就太平了。而朱熹则反之,朱熹的目的就是要教育老百姓,老百姓乖乖的了,社会统治者就容易坐天下了!
所以,朱熹总是千方百计把孔子改造成教育老百姓的先祖,为他的目的服务。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在文字上,就把“教”字拼命说成是“教育老百姓、教育小孩子”。让人们忘记孔子说的“教”是上施下效的一种治理社会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对上层统治者的道德要求很高。所以历代统治者不喜欢,而朱熹就是一个大阴谋,把孔子的话统统转移到老百姓头上,让皇帝老儿可以很轻松地统治。
朱熹真胆大,把孔子主要在要求统治者“临之以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些话篡改成:“去表扬好人,教育笨的人,老百姓就勤勉了。”
可悲的是,朱熹这样一个伪孔、反孔的急先锋,至今仍被视为解释孔子语录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