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不要限制方言(续)
(2009-03-31 02:25:03)
标签:
汉话普通话官话方言声调北京教育 |
分类: 语言文字 |
推广普通话,不要限制方言(续)
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用两种以上的方言,还有一个好处:长大后写汉字,可以轻松减少错别字。因为在好多方言中“在”和“再”、“得”和“的”、“蜜”和“觅”、“才”“菜”“蔡”“财”......发音都有区别。
北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长的时间是作为满人、蒙古人等等不是以汉话为第一方言的民族的政治统治中心,可能对许多汉字的古音简化得厉害:减少了声调,只剩下阴阳上去四个声调了。声母、韵母也减少了好多。汉语中ng作声母,是常有的时,但在现行的普通话里就不作声母了。除了ng,所有辅音在音节里都不作韵母的结尾了。所以这也是今天我们学习普通话比学习其他方言容易一些,一个不很主要的原因。
因为北京的官话方言简化得厉害,就使得同音字数量增加好多。
其实有些方言倒是不错的,就是现在使用的人数比例太少。例如:杭州市区的方言,因为北宋大量的皇家贵族和大官僚,在杭州聚集了很长时间,杭州市区的方言,听起来好像是吴越方言的人在读书面文字一样。这里也折射出汉字方块字的优越性!杭州话里面有“儿化音”,但很不自然。就是这个原因。我说杭州话不错,是指,杭州话把吴越方言和北方方言融合在一起了,既保存了古汉语的一些成分,又能让南北人们都听得动。可惜使用的人太少了。
我国北方方言(也叫官话方言)使用的地区和人数很多,所以就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就是在这北方方言里,其他地区的语言因素也比北京音丰富的多!也有些地方的区域方言比较过分强调某些语音因素,所以我们现在听起来觉得“很土”。北京话的语音容易学。只要不是北京城里的“土话”大家都很容易听得懂。
其实,河北好多地方的方言都能很容易被人听懂,而且觉得很美的。
注意了:过分强调某些地方的语音因素特点,有时候能满足一些猎奇的心理,但是用得太多,要么我们现在听起来觉得“很土”,像现在电视屏幕上太多的东北土话,就是这样。
有的也就感到很别扭,像许多人学“港台腔”。这些都不是规范的普通话。“港台腔”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内地人盲目学,也是有一种扭曲的心理在支配。所以我觉得真正港台人努力说普通话,我很敬佩;内地一些人故意学“港台腔”我就很讨厌他们!绝对看不起这种人!
我这里用了“以汉话为第一方言”,我是有意回避“母语”这个词。因为蒙古话,西藏话,满话、维吾尔语......都是中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