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蝙蝠能吃嘛?葛洪,郭璞,郦道元Vs李时珍-李泌吃了白蝙蝠?!

(2020-02-14 15:02:43)
标签:

蝙蝠

武汉肺炎肆虐,关于病毒的来源,如同我们对SAR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诸多致命病毒的认识一样,最初的宿主极有可能是蝙蝠。蝙蝠在世界各地都是邪恶的象征,看到蝙蝠,人们马上可以想到巫术,吸血鬼,骗子,瘟疫。只有在中国,蝙蝠的谐音是“遍福”,蝙蝠的形象是吉祥的象征。一般的说法是,蝙蝠飞到家中吃蚊子,是益虫。事实情况远远不仅如此。我们先看看古籍里边的一些记载吧。 

这是王羲之的天鼠贴,天鼠就是蝙蝠,《天鼠帖》来自王羲之与友人联络的一封信。信中他问友人天鼠膏治疗耳聋的情况,而蝙蝠做成膏药能治耳聋古籍中多有记载。也许古人已经知道了超声波的道理,蝙蝠昼伏夜出,靠不了眼力,当然就得靠听力了,按照以形补形的道理是说的通的。 

这是“夜明砂”,也就是蝙蝠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和魏晋时期的《吴普本草》都说蝙蝠风干之后可以治眼盲,尤其是可以增强夜视能力。按照以脏补脏的说法, 蝙蝠屎里边有蚊子的眼睛,蚊子的有复眼, 所以服用“夜明砂”可以治眼睛。

1979年,辽宁中医学院的李墨林大夫发表一篇文章称:

“蝙蝠的习性是昼伏夜出,它有一双奇怪的眼睛,白天看不见泰山,夜间能察秋毫。它的主食是蚊虫,但偏偏不能消化蚊子的眼睛,因此,蚊子的眼睛都大量地积存于他的粪便之中。抓一把蝙蝠屎,一眼就可看到它那黑褐色比砂粒还小的晶莹小体,就是未被消化的蚊子眼睛,也就是夜明砂的主要成分。

这个说法有道理,因为蝙蝠一晚可以吃一千以上的蚊子,  现代较真的中医研究者真的分解过夜明砂的成分,发现蝙蝠屎里边的蚊子头并不多,大概一粒屎中一个头不到。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来讲,蝙蝠粪便里边的锌与锰的含量非常高,对于眼疾有疗效。

我个人建议,如果想减肥的话,吃“夜明砂”应该会有疗效,只要吃完后告诉Ta成分即可。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边, 蝙蝠是属于 禽部·伏翼 ,除了眼疾,还对小儿受惊,溃肿排脓,

皮肤病,疟疾,咳嗽有效果。至于中间的道理,那就要看中药配伍原理了。

下边进入玄幻的世界,我来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个神奇的物种,一个传说中的存在-白蝙蝠。《仙经》中有记载,把白蝙蝠列为“肉芝”,就是肉灵芝,跟太岁一个等级。“山中宰相”陶弘景,曾说,伏翼非白色,倒悬者,不可服。也就是说,黑色蝙蝠是绝对吃不了的。

 

关于白蝙蝠,道家丹道数一数二的人物,葛洪,风水的始祖郭璞,以及《水注经》的作者郦道元都曾提到过呢。

“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丹水又径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如乌,多倒悬。《玄中记》曰: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

 

关于这个仙鼠,李白也写过一首诗: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全诗大概是说,

荆州清溪附近有溶洞,洞里水流不息,洞顶住着白蝙蝠。蝙蝠又叫仙鼠,活到一千岁以后,身体转为雪白,用今天的话说基本上就是成精了。之所以白蝙蝠能够长生不死,是因为一直喝钟乳石水。诗中还提到一个典故,白蝙蝠有灵性,能是指引方向。

 

唐朝当时还有一个更神奇的传说,那就是张果老了。按照《太平广记》的记载,唐玄宗对张果老是神仙这个事情深信不疑。他问身边有个叫叶法善的道士,张果老到底是什么来头。道士说,我不敢说,如果说了的话,就会死。唐玄宗执意让他说,叶善法的回答是:此混沌初分白蝙蝠精。说完就七窍流血倒地死了。故事最后幸亏张果老到场,向他的脸上喷水,把他给救活了。

 

再说一个人,长安十二时辰的主人公之一-李泌,历史上的李泌总是一身白衣,四朝老臣,官至宰相,精通易经,好神仙术,多次归隐山林。有记载他曾得到过一个白蝙蝠,大如苍鹰。李泌把白蝙蝠“蒸而食之”,从此以后就可以辟谷了,后来还因此而成仙。

 

当然关于白蝙蝠,也有人认为非常鬼扯。 比如,李时珍这么说:

夫白色者,自有此种,尔仙经以为千百岁,服之令人不死者,乃方士诳言也。陶氏苏氏从而信之,迂矣。

 

本来就有白色的蝙蝠品种,说什么千年成仙,吃了长生不老,都是方士的狂言。陶弘景与苏敬居然还信,真实傻啊。(苏敬是唐朝的医学家,【唐本草】的作者)

 

 历史上有记载吃白蝙蝠而死的也不是个例,看来这个蝙蝠可不是随便能吃的。 白蝙蝠在中国不多见,在韩国五台山发现过一只,估计是基因突变,是白化病患者,而并非修炼来的。白蝙蝠作为蝙蝠的一种名叫洪都拉斯蝙蝠多分布在中美洲,是个萌萌的小动物。而那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白蝙蝠或许只是个传说。

 

关于白蝙蝠,还有这样一首诗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白居易面对唐代后期朝臣宦官之争,他选择离开长安,到陪都洛阳当个闲官明哲保身。这就是白居易所谓的“中隐”之道,这也帮助白居易避开了朝臣和宦官矛盾的总爆发甘露事变。如果知道了这一层,这首诗就能读出更多的内涵了。穿白衣的蝙蝠侠“李泌”曾在南岳衡山写下“极高明”三个字,道尽了他的“蝙蝠人生法则”。极高明三个字来自【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的原因是一切恰到好处。 

 

蝙蝠最长能活40几岁,同等大小的哺乳动物的平均寿命则为两年。蝙蝠身体里有一百多种病毒,却能与病毒和平相处。   蝙蝠“极高明”在于“中庸”,它的抵抗力恰到好处的与病毒相处。

 

蝙蝠身上带有大量病菌,与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不同,蝙蝠的免疫系统对待病毒的态度是“忍气吞声”,力求和病毒和平相处。而人的免疫系统,一旦发现有病毒侵入就立即全面警戒进入战争状态。面对战争,病毒选择进化,而肆虐的冠状病毒进化出一套欺骗机制,骗过了人体免疫机制层层审查直达肺部。

 

蝙蝠昼伏夜出,夜晚的运动让蝙蝠的体温一直保持在四十度,让病毒很难存活,而人被病毒感染以后的发烧一样,是自身免疫系统的一套防御机制,目的就是要用高温杀死病毒。白天蝙蝠躲在山洞当中,气温较低,这时病毒也可以借此修养生机。

小蝙蝠一出生就携带有大量的病毒而毫无影响,就是因为蝙蝠和病毒之间这种奇妙的平衡关系。

 

病毒的目的是延续自己的生命,它的存在不是为了杀死宿主,因为宿主死了,病毒自己也就死了。蝙蝠的“极高明”在于找到与其它族类和平相处的平衡点。 

古籍中关于食用蝙蝠的记载很少,苏轼被贬岭南时提到过岭南人「烧蝙蝠」的饮食习惯。而今天来看,海南人很少吃“蝙蝠”,看来“蝙蝠”并不在古人的“食谱”里边。蝙蝠的生活区远离人类,而人类却一步步的侵占原本属于动物世界的领地。蝙蝠还长成那个样子来提醒人类,我不能吃。 如果人类还看不懂,一定要“尝鲜”的话,就难逃大自然的平衡机制。如今当病毒肆虐,人类也需要反思,人类自己身上的细菌病毒,也曾侵入自然界破坏了动物界的生态平衡,而过激的对动物的捕杀与买卖更是不可饶恕。   

也许服食“白蝙蝠”成仙只是传说,但效法蝙蝠的“中庸”之道,人类学会如何与万物相处,甚至与自己的敌人相处,人类才会“极高明”,才能实现永生。而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这样的贪婪一定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