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今研习易学存在的思路问题(张延生)

(2015-09-16 20:44:38)
分类: 周易

《周易》中的“易经”部分,是周文王和周公(又名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总结、汇总、归纳的他们以及他们之前,人们利用“易学”知识进行实践经验的“兆头”(先决条件,原因)与结果的记述。藉以供自己或他人(包括后人)研易、学易、玩易者参考。有的一个爻的后面,记录了好几件事情的发展、“先兆”及其结果。而我们的某些“易学家”,非要通过训诂、“考证”、“文字意义”,把这几个字所描述的数个事物以及它们的结局,“说”成一句话——解释成一个事情的一个结局。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会形成“驴唇不对马嘴”的结果。比如∶“老远看见像是一群盗贼来了。最后走近了,一看,是迎亲的人。没事,没有什么过错。”这不是语无伦次说胡话吗。“易学”思想的思路哪能这么乱、这么语无论次呢。“易经”中的逻辑推导过程与逻辑关系是非常严紧的。

无论是“马王堆”中的“帛书易经”也好,还是而今“双古堆”的“简”易也好,从其中都能发现∶在秦汉之前,“易学界”的人们有这么个传统习惯,那就是按“易学”的哲理规律实践之后,将其实践的经过及其对应的结果和正确与否,记录在卦、爻之下。有的爻后面记录了数件事的结果。以供他人及后人玩研“易味”者参考。由于大家的实践环境条件有限及目的性的不同,所以不会也不可能将易卦、易爻中的全部内涵都能反映与表述出来。因为每个卦与每个爻都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与“广大悉备”的,再加上各卦、爻之间的“互”、“易”、更替、转换、交变、分布等“象”变,所以易卦的每个卦或每个爻的内涵意义,绝不只是固定的“死的某些内容”,而是根据不同的先决条件、需求与目的等,有其各自时空对应条件下极其丰富的具体内涵意义的。包括文王与周公总结、归纳、记述出的了了内涵的《周易》,也不例外。因此单*《周易》中了了的内含内容,是根本无法使人们真切地体会、感受到伏羲创卦表述方法的全部、完整的内涵意义的。

再者,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远古时文字的不完善、不健全与地区、地域语言文字的校大差异;再加上反复地传抄、刻录;又加之个人对其记述内容理解的差异,往往有的“先兆”辞写录上去了,但其结果(结局)辞却丢掉了;有的结果和结局辞写录上去了,可是“征兆”辞又给丢掉了等等。按“易学”一般正常的逻辑思维,应该是既有“先兆”辞又有结果(结局)辞句才是正确且全面的记述方法。换句话说,“易经”卦爻辞的内容的记述与叙述方式,是先有“先兆”及“先兆辞”,后有结果及结局辞才是真正正确的“易学”记述方法。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相互对应联系着的,所以任何事物、事物之间及其规律都是有其因果与连带关系的。

比如∶“干”卦“用九”曰∶“见群龙无首。吉。”

【整个“干”卦都是以“龙”做为“征兆”辞的内容。“干为大始”、为一切事物最大最根本的道理。“易经”中又将其放在群卦之首。因为“龙”是变化无穷的“动物(事物)”,所以用它的“变色龙”的特点来表示一切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易学”主体思想。这也充份说明了,中华文化之源就是以崇拜“龙”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决不是以崇拜生殖器为主的“生殖崇拜”文化。】

为什么“见群龙无首”就吉呀? 

没有头领领导大家,带领大家,社会不就乱了吗。 

“干”( )卦6个爻的爻辞后面,为什么还要有个“用九”爻辞呀? 

64卦中,并没有7个爻的卦,都是6个爻的卦呀。 

这是说明,在组成确定6个爻的“干”( )卦的时候,6个爻都在变动。说明问者想办的事情或牵扯的变化的事情或事物太多了(很多事物都在同时变动);没头序;没主意;找不到事情或事物的主次、先后。这时你就也别考虑及顾虑那么多了,随便从中找一件你想干的事(“见群龙无首”——没有主次吗)去干,就行了。这爻辞讲的是【处理复杂变化的事物的一种哲理方法】。

实际,从其天象“征兆”来说,是指,当你出门去办事的时候,看到天空上“东方苍龙七星”,其最前头的那颗星(即“龙头”),在地平以下或看不见的时候。遇到这种“征兆”,说明你出门去办的事情一定顺利。可是你不能去办与提拔、当官或与领导有关的事。如果你要去办当“头”(领导)的事就麻烦了。因为不能有“首”吗。“无首”(无头领、无领导者、无主人)才“吉”呀。

还说明,出门办事,看到“龙”的形像(图、画、形、“变色龙”、舞龙灯等),其“龙头”你看不到或缺损了,你去办事一定顺利。当然,也忌当领导的、带头的、首要的事啦。 

九二爻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其意思说,你出门看到天上的“东方苍龙”七颗“龙”星,都在地平(地平线)以上的时候(换句话说,七颗“龙”星都同时能在地平线以上的附近看到时),你去叩见“大人”(找领导、找有权势的人)或“走上层路线”、“开(走)后门儿”、拜见老年人等,就一定能够见到。而且你想通过他(她)们办的事情,也容易办成。

以上“干”( )卦中的例子是不是说明,爻辞的章法,是一个“先兆”,紧接着就是一个结果。“易经”由于传抄的历史年代多了,在传抄地过程中,“先兆”往往得不到重视而被忽视或抄丢了。由于较重视结论、结果、结局,因此这些内容往往就给抄录了下来。造成这种结果,这也是由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容易偏重、注重观察、分析、研究事物的结果,而往往会忽略“先兆”(与事物结果相对应的起因)的缘故。

“万事开头难”嘛。这也是咱们经常讲到的“外应”对应规律的具体体现。 

又由于在全部的“易学”的卦、彖、象、爻辞的记录与记述中,几乎都没有提及到当时确定这些卦、彖、象、爻辞义时的“感而遂通”的环境、条件、时空变换及“灵感思维与其趋向”等,尤其是当时问卜者的“提问辞”内容,故而缺乏了第一手针对性的“对应性答辞”。故而我们只能暂时依*一些古代传下来但多被大家所共认的一些所谓的具体内涵内容,对字、辞意进行“观象系辞”的对比确认。这当中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是“易学”所推广使用的“象数易学”的根本分析、确认思路与方法是不可能出太大的疏漏的。这也是我们用到同一个卦的卦象意义时,为什么在某个确定的卦、爻中是采用这种意义解说而不采用另种意义解说的原因——就是因为缺失掉了当时进行判断时的针对性的“提问辞”及“感而遂通”的环境、条件、时空转换状态等因素。这也是我们在断卦过程中,出现的每一卦或爻都是“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的,可是,你为什么偏要向这方面判断解说而不去向别的方面判断解说的原因。这也是因为【任何事物,任何的时空关系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任何时空条件下的任何事物,互相间总是相互联系及互动的】。在判断过程中,你当时的思维与思想认识,也是受当时的时空结构关系中综合场效应的控制(限制、感染、启迪等),你必然这样(不由自主)去想,必然这样(不由自主)去判断。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教训。在今后的判定推导过程中,千万别忘记记录判定的当时“提问辞”与“感而遂通”的时空环境状态的状况!这与往后的人们再对你的推导方式、方法的学习与研究时,将会提供第一手具有针对性的“感知”根据(条件)。

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还是“三易”并存的。这在《周礼》中就有所记述。说明了,在周公制礼时,就已指定由春官“太卜”和“筮人”分别掌握夏、商、周“三易” 的方法。其中曰∶“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又名八卦、基本卦、三爻卦)’皆八。其‘别卦(又名重卦、六爻卦)’皆六十四。”即“太卜”负责“三易”的占卜之法,“筮人”负责“三易”的占筮之法。“春秋”时鲁国左史左丘明所作的《左传》和《国语》以及其它古籍中,都记述了是“三易同时并行”的。因此,可以知道“三易”在周朝时期还是并存的。而且都是以“八卦”(八个基本卦、八个基础卦或“八经卦”)为“体”,六十四卦为“用”的。这与后来与现在某些人的想法与猜想是不同的,它并不是以六十四卦为“体”。 

在《周易》之前,特别是在夏、商两代以前。有人和某些资料上说,还有伏羲所创的“先天易”、神农的“连山易”(有人称做“列山易”)、黄帝时期的“归藏易”,还有尧、舜时期的“先天易”。这些“易”都注重天、地、人(“天地生”会更确切一些)“三才”之道及“尚象制器以致用”。尤其是到了《周易》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作了“易”的“十翼”(又名“十传”)开始,就成了象、数、理并学,文哲科并进的学风。这就又恢复了易学的本来应有的面目。因此,“卜”、“筮”之“占”术,就成了易学的支流和末枝。可是,在夏朝时期,人们研、学、用“易”的目的是为了(注重)“筮”;在商朝期间,人们研“易”、学“易”、用“易”的目的是侧重于“卜”;到了西周时期,人们研学用“易”的目的是为了“卜”、“筮”并用。 

相传,伏羲画卦;神农作“连山”;黄帝作“归藏”。伏羲画了卦,可是自已并没有称说作了“易”。后来神农作“连山”,黄帝作“归藏”,虽然说是“作”,可是也并没有称“连山”和“归藏”为“易”。“易”是到了西周时期,掌管卜筮的主管——“太卜”们才把“连山”、“归藏”、“周易”并称为了“三易”。也可以说,自达周文王作《周易》经文起,才有了“易”这样的名称的。所以,后来的人们才把“连山”和“归藏”追冠以称为“易”。这个“三易”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前后大约经历了3500年左右。 

后来易者郑玄还总结说∶“‘连山’、‘归藏’言彖,本其性质。‘周易’占变,效其流通。”也就是说,“连山”、“归藏”是谈判断(结果)结论的,而《周易》是谈变化的道理的。 

当然,在这“三易”中的《周易》之前数百年,据《古三坟形坟》中记述,还应该有“乾坤易”的存在。虽然,在排列上与《周易》类似,但必定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即“乾坤易” 是以“干、坤、阳、阴、土、水、雨、风” 八类事物与“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种事物进行对应搭配排列而成六十四卦的。其与“京房易卦”的排列方法相似,也是分做八个基本宫各自分别进行对应搭配。可能“京房八宫卦”次序(“归魂易”),也属受此方法影响而确立的成卦方法及变卦规则。因此说,这不仿也是一种成卦、变卦的思想。 

后人金履祥认为∶“邵氏‘互体’、既济诸卦图,即《连山》之遗法也。后世‘纳甲’、‘归魂’之法,即《归藏》之遗法也。” 

也就是说,宋朝时易学大家邵雍的“互体”、“既济”诸卦的卦图,可能就是“连山易”所遗留下来的“卦变”方法,而后来的“纳甲”、“归魂”等卦的变化方法,可能是“归藏卦”遗留下来的某些“卦变”方法。

由此易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较早的易学发展过程中,“八卦”的内涵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说,没有“八卦”的表义内涵,“易学几乎息也。” 

我们古今的研易方法与道路,除了政治的原因外,主要是受到了易学权威和导师们的偏重与好恶及影响,走上了各种发展易学的道路,当然他们的道路会有优劣盛衰之分。如果我们不了解和掌握易学的过去、现在的变迁与发展的具体内涵,就不可能知晓易学将来的发展方向。否则,会把大家带入歧途的。 

因为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没有实践的亲身感受与体会,只*逻辑的联想和推理,往往对易学规律的理解一定是片面、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希望能多见到对古易与现代易结构、分布等的分析、归纳的好文章。当然这里所指的不仅是训沽方面的好文章,“象数易学”的好文章尤为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