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易的象与毕加索的画

(2013-02-14 11:40:32)
标签:

周易

中国画家

分类: 周易


周易讲的变化的规律,而这本经典在阐释规律的时候用了“理象数”三种办法,文字讲理;卦爻符号是一个个抽象的图画为象,其中蕴含的数学逻辑就是数。 所谓理就是指天道,一切现象背后的道理。关于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话,“道可道,非常道。”意思说,道这个概念是很难用平常的方式表述的。对于这个情况孔子有这样一个设问,“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意思是,书面上表达的不如口语表达,就是口语表达也不能把真实的意思体现出来。然而圣人体悟到的真理,就看不到了吗? 后来孔子又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讲圣人参悟出宇宙的终极规律以后,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里所谓的象就是64卦的抽象符号。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在今天的世界里,要传达一个思想,图片的效果往往比文字的效果好,图画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更容易使大家产生心灵的共鸣。


千百年来,艺术家的画作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其中一些珍品甚至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这就足以说明人们对画作背后精神的认同。然而一个传世之作并非只是把对象画得逼真那么简单,现代的作品在表达一个主题的时候甚至可能与现实事物大相径庭。而这一特点恰恰与我国的绘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作不讲究“写实”而讲究“写意”,写意被英文翻译做“Painting Feeling",强调意境与感觉。 记得有一次我去上海出差,顺便去了毕加索艺术展。上海朋友问我,那画好抽象,你看的懂吗?我答:不是都能看懂。因为一个地域一个文化一个专业领域,都会有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没有对欧洲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对古典绘画的研习,我看不出大师破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但当我用心去体会也同样会有些感触。

周易的象与毕加索的画

特别喜欢毕加索这幅赤足少女像,画中的红衣少女是画家小时候画的,而大师临死之时这幅画还在他身旁。画中人物具象写真,那少女的表情纯真,当我驻足凝望时突然感受到,大师一生用了数种绘画方法想要表现的,就是这个了。姑且,说她叫美吧。我认真记下大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我总是以形似为目标,画家应该观察自然,但绝不能将绘画和自然混为一谈。唯独透过符号才能在绘画里表达自然,但符号不是编造出来的,必须确切的以形似为目的,藉此创造出符号。对我而言,在现在或一直以来,超现实性都是这种深刻的形似,超越显现事物的形式和颜色。”这段话,毕加索在说画,我却以为他在说易。

毕加索又说”我所坚持的类似,是一种比较有深度的,比现实更真实,甚至达到超现实的类似。“ 这种超现实的类似恰恰正是中国的写意之精神 -- 形简而意丰。易经中的象从阴阳两爻到六十四卦演变的本身,都是从自然现象中演化出来的。中国画讲究“随类附彩”“应物写形”,又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法。中国画从萌芽发展到现代,从具象的对物描摹到抽象的符号化、程式化、文人化的进程都是从自然现象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画家笔下的山水、人物、鸟虫是经过提纯化、拟人化并注入了画家思想情感和对自然认知的作品。画家通过对自然阴阳的观察和感悟,用水墨的形式将道家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表现在画中。易经中阐述八卦的来源的时候,讲到中国的人文始祖伏羲观物取象的过程时这样记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中国画家的正是效法,画家的作品正是通过观察自然,从自然中抽象,又在画家的心中演绎,最终用画笔表现出来的过程。

周易的象与毕加索的画

两位大师毕加索和张大千,中西两位艺术巨匠,曾在大洋彼岸相遇,他们的画异曲同工,彼此互相欣赏,却少有人懂。毕加索对来欧洲学习艺术的中国学生说,艺术在中国,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当我们一味追逐西方文化的时候,却忽略了原来现代大师悟到的和我们几千年来所传承的一样。



周易的象与毕加索的画

周易的象与毕加索的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