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熹对易经卜筮之研究

(2012-04-05 20:31:32)
标签:

文化

分类: 周易

朱熹的易學研究重構了儒家傳統,他認為易除了被閱讀外,也要追尋其遠古的原初意義,做為卜筮之用,而這也是修身的必要條件。這種想法奠基於北宋的政治改革的失敗,使朱熹等人認為關鍵在於知識階層的德行修養,而修身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行」,朱熹便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發展其易學理論。朱熹对易经卜筮之研究

 

心的問題

在朱熹的說法中,每個人都有成聖的潛質,但要通過各種文化精神的實踐來變化氣質,如居敬、慎獨、省察、存養善念、克己、靜坐、格物致知、行。朱熹對易經的研究不只包括修身的內在方面,也包括實踐方面,因為《易》能使人學習天地運行之理,而這種「化育」的功能,需賴卜筮做為途徑。

 

朱熹的易學研究

朱熹在易學的相關著作,有一本評注《周易本義》,及一本小書《易學啟蒙》。《周易本義》直接進入伏羲、文王、周公的文本去追尋原始意涵,重新檢視孔子作十翼的目的,此與當時易學義理派的論述方式不同。《易學啟蒙》為一本卜筮手冊,並將易學與河圖、洛書連結,認為這是上天顯示給聖人之道,人們要透過蓍草卜筮來「窮理」。對朱熹來說,卜筮的最終目的就是有益於修身。

 

對《易》的解釋

在朱子解易的原則中,《易》本身為卜筮之書,其本義就是卦、爻、數所顯示的關係,並且《易》的本義並不是哲理性的,而是預言性的,因此與其他富教育目的經典不同。朱熹不同於未能將易應用於人事的象數派,也不同於只注意卦辭和爻辭的的義理派,這可以歸根於朱熹的讀書法,其重視作者、文本、讀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客觀了解文本之後,還要以主觀去以心體物,因此知與行是相輔相成的,而從知到行的方法就是卜筮。朱熹抨擊義理派將易當作哲學與道德的書籍,忽略了《易》最初是聖人用作以預言的本義,也抹煞了人們透過卜通向聖人智慧和天理的可能。

 

卜筮與修身

朱熹認為卜筮與修身相關,因為《易》卦代表了陰陽的流動和道的變化,人對於自己的道德決斷會有疑惑,《易》正是提供斷疑的方法,使人的想法在正確的方向自發冒出。朱子認為卜筮就是一種針對外在事物、內心活動的「應」「幾」的方法。「應」是本能地、自發地且以道德上正確的方式,對情境和事物中的變化做出反應的能力,聖人之心具「神明」的狀態,因此有「應」的能力,《易》和聖人之心相似,因此可以「正」常人之心,使人們可以對各種變化做出正確的反應,獲得像聖人一樣的道德反應的能力。「幾」是現象中的細微變化,聖人可以用內心之「神」知「幾」,卜筮就是幫助普通人發現這些「幾」的工具和方法。「幾」是處於心剛開始有「感」,但還沒有「應」的階段,也是人們要明白區分善惡的時候,未來事物就顯示在這一階段之中,我們可以學習在此階段控制之。因此,《易》有益於修身的途徑可分為四點,第一:解除人行動中的困惑,第二:提高人對外在環境「應」的能力,第三:在「幾」的階段察覺自己的感情、想法和意欲,第四:區分善惡並存養善來淨化自己的心靈。

 

卜筮的侷限

朱熹對鬼神的概念不同於以往的儒家,他認為鬼神是可以理解也可接近的,這是因其吸收了流行的鬼神理論,並與自己的理論結合。他對於鬼神和卜筮的看法,正說明了卜筮必須是在修身中被嚴肅的使用,並且是用來解決求道中的困惑。另一方面,朱子認為不能過分依賴《易》而遠離了真正必須的自我修養。

 

附:朱熹,《易經》與中國傳統文化

朱熹的易學研究中,把伏羲提升到了一個儒家道統始祖的地位,朱熹也自認為是此一譜系的繼承者,《易》也因此被視為北宋以來士大夫所尋求的和諧次序的完美象徵,作者認為朱熹的綜合性思想就來自於伏羲思想的綜合體系。朱熹認為易學傳統有象數派和義理派的區分,他批評了兩者並做了綜合,最終他用象數派的方法去達到義理派的目的。朱熹對於卜筮和聖人與普通人關係的論述,反映了人心和道心之間的緊張,當人透過卜筮學習到天地之理並轉化到自己的生活中,他便把自己轉化成為聖人,這也是北宋文化政治復興和道德新生的基礎,並使宋王朝建立在人性和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起源的基礎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