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邵子《渔樵问对》今解(2)

(2008-10-31 17:53:05)
标签:

邵雍

易学

预测

文化

分类: 周易

 


樵者问渔者曰:“人所谓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

渔者曰:“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者,有才之不正者。才之正者,利乎入而及乎身者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

曰:“不正,则安得谓之才?”

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谓之才?圣人所以惜乎才之难者,谓其能成天下之事而归之正者寡也。若不能归之以正,才则才矣,难乎语其仁也。譬犹药之疗疾也,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平药则常日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能驱重疾而无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谓良药也。《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如是,则小人亦有时而用之。时平治定,用之则否。《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小人之才乎!”

樵者谓渔者曰:“国家之兴亡,与夫才之邪正,则固得闻命矣。然则何不择其人而用之?”

渔者曰:“择臣者,君也;择君者,臣也。贤愚各从其类而为。奈何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而必有桀纣之臣。尧舜之臣,生乎桀纣之世,犹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虽欲为祸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响,岂待驱率而然耶?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者远矣;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远矣。好利者众,则天下日削矣;好义者众,则天下日盛矣。日盛则昌,日削则亡。盛之与削,昌之与亡,岂其远乎?在上之所好耳。夫治世何尝无小人,乱世何尝无君子,不用则善恶何由而行也。”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众;治世常少,乱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

曰:“观之于物,何物不然?譬诸五谷,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犹生,耘之而求其尽也,亦未如之何矣! 

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来矣。君子见善则喜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喜之。善恶各从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人与害人,相去一何远耶?家与国一也,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乱世则好利。其理一也。”

钓者谈已,樵者曰:“吾闻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拜而谢之,及旦而去。 

 

 

(樵夫问:"一般的人所具有的才能,有的有益,有的有害,这是为什么呢?"渔夫说:"才能是第一位,厉害关系是第二位.有德才兼备的人,也有的人有才却没德行.德才兼备的人对人对己都有好处,有才无德的人,对自己有好处,却给别人带来坏处."樵夫问:"没有品德,怎么能叫做有才能呢?"渔夫说:"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的话,怎么不叫做人才啊?圣人之所以觉得人才难求,是说能安定天下成就大业而又能品德端正的人少啊.如果人不能以正气要求自己,即使他有才能,也难以说他有仁义之心啊.就好象用药给人治病,即使是毒药也能给人治病啊.毒药可以使用第一次却不能再次使用第二次,疾病好得快也罢,不治得好的话,用毒药就是杀人了.一般的药平常用用是可以的,换成大病的时候一般的药就无效了.能够治疗重病而又不会危害人体的,就叫做良药.<<周易>>里面有"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的说法,道理是一样的啊.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小人有时候也可以利用一下.然而到了太平盛世的时候,用小人就可能会带来灾祸.<<诗经>>里面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说得就是小人也有他的用处啊."
    樵夫对渔夫说:"国家的兴亡,固然与人才的品德有关.那我们为什么不择人而用呢?"渔夫说:"选择君主而仕的,是人臣所为;选择臣子的,是君主的权利.贤明与愚笨各自选择.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而必有桀纣之臣。当尧舜之臣生在桀纣之世的时候,以及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的时候,必然是他们都各不得其用.即使他们想为祸或者为福社会,他们能做得到吗?所以君主喜欢的,做臣子的也必定喜欢,根本不用强迫去喜欢.君主喜欢仁义,那么为臣的也必然喜欢仁义,而邪恶之人必然被疏远.君主喜欢物质利益,为臣的也必然喜欢,而高尚的人必然被疏远.追求物质利益的人越多,社会就逐渐衰败;追求仁义的人越多.国家就会逐渐兴盛.兴盛才能强大,而衰败就会灭亡.兴盛与衰败,强大与灭亡,相差多远啊!而这只取决于君主的好恶.所以说啊,治世怎么会没有小人,而乱世也不乏君子,都弃之不用的话那么善恶怎么表现出来呢?樵夫说:"可是这世上总让人觉得好人少而坏人多,太平之世少而乱世多,又为什么呢?"
    渔夫说:"那事物来观察,那也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比如农民种的五谷,有种了却不长的,有不种却自己长的,有五谷与杂草一起长的,种了希望能全部收获的,也不过如此啊.所以我们知道,君子和小人,是与生俱来的.君子见到善事则高兴,见到邪恶则自己疏远;小人见到善事就嫉恨,见到邪恶就高兴.善恶各自跟随自己的主人(君子和小人).君子见到善事就去做,见到不仁就不做;小人见到善事就不愿去做,见到不仁的事就顺从去做.君子见到仁义就谦让,见到利益就止步;小人见到仁义就止步,见到利益就争夺.谦让仁义,就有利他人;争夺利益就不惜损害他人.
一个利人一个害人,相差多远啊.对于家庭和国家道理也是一样啊,家与国兴,君子多而小人就少;家与国亡,小人多而君子就少.君子多了,离开的就是小人;小人多了.离开的就是君子.君子喜欢放生,而小人喜欢杀戮.放生的话,则世间平安;喜欢杀戮的话,那么世间动乱不止.君子喜欢仁义,而小人喜欢利益.平安之世,人们就喜欢仁义,乱世则喜欢利益.道理都是一样的啊."
    渔夫讲完了.樵夫说:"我听说古时候有伏羲那样的圣人,今天终于让我见到了."于是樵夫恭敬地向渔夫表示感谢,恭敬地告别,把柴火重新背上离开了.)

 

感言: 整篇文章看完,不知能有多少人看清邵子之意.邵子是一个大数术家,一本<皇极经世>推出了几千年中国的成败兴衰,被后人推崇为半神之体;邵子还是个儒者,一生不入仕途,但却心系国家,以百姓之心为心, 用心良苦的写出了这本 《渔樵问对》,以昭示后人圣人之真意. 当今,万民都在追逐一个利字,利字当道,仁义之心退却.邵子这本书正是启示我们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古代圣贤早已经用他们的智慧感悟到了宇宙真相,并通过语言,及八卦符号记录下来,而我们几十年来把六经束之高阁,甚至贬斥为封建迷信,愧对了先贤. 愿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关注易学,及其衍生出的其它学科. 用句朱熹的话结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我们走进经典,一起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