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榛子情

(2009-05-09 06:55:51)
标签:

杂谈

情感

热爱

摄影

心情

生活

温暖

分类: 生活随笔

榛子情

(图片来自网络并略作修改) 

 

榛子情

 

家乡有句俗语叫做:“铁岭的葱,开原的蒜,XX的姑娘不用看。”那最后一句被人胡乱地篡改,久而久之,大家就都不知道后一句究竟在说什么地方的姑娘了。只有前面那两句,却是攻扑不破的。每当葱蒜的种值季节,这铁岭开原地界大葱和大蒜一望无际,让人叹为观止。而到了收获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鱼贯出入,满载着那厚敦敦、圆滚滚的物件而归。亲朋好友到此也无不送上这些特殊味道的特产,这就叫品牌和名气,为此我不由自主地滋生自豪感。

 

我以为家乡开原的土特产还不止是大蒜,比如那莲花乡的赵本山,上肥地乡的“小沈阳”,都可算上是闻名遐迩的土产了。其实这都不是我真正想说的,还有一种在全省甚至全国都特别有名的,是开原的榛子。现在,沈阳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开原榛子行,店铺广告上都俨然写着“正宗开原榛子”,这么多的榛子难道都是从家乡运过来的?就连我这正宗的开原人,都不禁有些疑虑了。似乎不冠以开原二字,就很难卖得出去。

 

街上的榛子一般我是不买的,身为开原人,绝对吃得到自己家乡的榛子。每年,乡亲们都会从山里捎过来的。之前我会特地叮嘱不要炒过了的,因为我们知道,生榛子才能吃出山里最原始的味道,这也是大多数城里人吃不到的。

 

对于我来说,榛子这两个字,承载着儿时关于爱的深刻记忆。那次,妈妈同别人上山干活,半路遇到大片榛子,妈妈采了满满三麻袋,扛也扛不动,运又没有车。她对着那三麻袋榛子发愁,但想到孩子,她怎么也舍不得把它们扔了。最后十多里的山路,妈妈竟然一袋袋地扛着,把前袋放在前面,又取后面的一袋,就这样把三袋榛子“倒腾”回了家!回想起来,我真的计算不出,为了这三麻袋榛子,妈妈多走了几倍的山路,忍受了怎样的疲惫,我更计算不出究竟背负着多少爱才能拥有这样的坚定和毅力。

 

小时候,赶上家乡榛子丰收的年头,那榛子可真是多了不得了,象我们这样的勤勉人家,全家老小会不辞辛劳地爬到山腰,采上许多装在囤子里,以慰藉整个萧索的冬天孩子对美味的渴望。甚至到第二年春夏,我们还会不时地去仓房里抓出一把榛子来揣到兜里,用牙嗑,用锤子击打,用石头敲,用钳子夹。在温暖湿润的清河边,把猪赶到草丛中,在灿烂的阳光下,把榛子掏出来放在卵石上,一边砸一边吃,享受那份属于乡村的安宁与馨香,别人家的孩子也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榛子采回来,把外皮儿晒干了,用木棍敲敲,核儿就掉下来了,把外皮拣出去,剩下的都是光亮的小和尚头了。想来离开乡村这么久,已经很长时间没见过它最初的模样了。圆圆的榛子被厚厚的外皮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光溜溜的脑袋瓜儿,那头顶白里带绿,鲜嫩可爱。急于吃到里面的榛子仁,我们就用石头敲,可那外皮很多汁,一石头下去水汁四溅,那汁要是喷到衣服上,褐色的印迹是怎么也洗不掉的。可尽管这样,谁又能抵挡得了它对味蕾的诱惑呢?那时的果仁,水水的、白白的、鲜鲜的,想起来都醉……

 

小时候吃榛子,常常是妈妈和姐姐把榛子仁夹出一小碗来,我们的小手就只管去一个个送到嘴里吃。这榛子要是炒熟了还好,用牙齿也可以嗑开,可是生的榛子外皮却是十分坚硬,只肖夹一会,手指就会发红,搞不好被磨起水泡了。常常是晚上一家人团团围坐,一个人夹榛子,榛子仁仅通过这一双手上分送到家人的口中……

 

生活中也许人们都会夹榛子给别人吃,但吃到这些亲手夹开的榛子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彼此至亲的人,一般人是很难有机会享受到这种温情的待遇的。一个给你夹榛子吃的人,一粒一粒传递过来的是天底下最深厚的关爱。

 

这就像榛子仁那么小,可包含的营养成份却那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美丽蝴蝶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