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薇妆容上没有汉朝流行的“花黄”妆容
《花木兰》热映中,这份贯穿感情情节的大片还是吸引了我到影院静心欣赏。
着战袍的“花木兰”英姿飒爽,着素装“花木兰”的淡定豁达,情感上颇到位地对应了那首古老的《木兰辞》“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但是赵薇的妆容少了“花黄”,这确实是一憾事。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关于花黄的来历,倒有几种解释。不过挑个故事版的更容易说服人。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大明宫词里陈红的扮相中大量使用“花黄”造型。
关于花黄的诗词更多。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可见,简单的“花黄”也可以负载很多美容的文化。不过主题仍有之:爱美之心,人人皆有,自古皆有。所以,请尽情拥护美丽释放魅力吧,各位!

加载中,请稍候......